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汤医科普】儿童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admin

一、手足口病介绍及预防

1.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2.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3. 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被带菌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汤医科普】儿童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三、易感人群、及流行特点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流行特点: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虽在同一患者身上但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展开全文

【汤医科普】儿童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五、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汤医科普】儿童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六、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

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汤医科普】儿童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七、正确的洗手方法

【汤医科普】儿童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八、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 学习、了解卫生防病知识,树立传染病的防病意识;

2. 接种相应的疫苗,预防性疫苗是抵抗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

3. 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疾病能力;

4. 开窗通气,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人多拥挤的场所;

5.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物,把好“病从口入关”;

6. 遇到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

7. 发生病例后,应及时隔离治疗,注意做好消毒工作。

【汤医科普】儿童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北京儿童医院小汤山诊疗中心

护师

王琦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从事康复护理临床工作十年,能熟练掌握各项儿科操作技术及康复护理技术,擅长神经内科疾病观察与护理。

温馨提示

就诊前请选择“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医保定点医院

北京小汤山医院官方微信小程序支持线上预约挂号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