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芯片简史》作者汪波:芯片发展史就是创新史和叛逆史,芯片未来去向何处?

admin

《芯片简史》作者汪波:芯片发展史就是创新史和叛逆史,芯片未来去向何处?

5月17日,由主办的2024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激发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本届论坛线上线下结合,开启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下午的现场环节,资深芯片研究专家、《芯片简史》作者、文津图书奖得主汪波发表了《芯片是如何诞生并改变世界的》的演讲。

《芯片简史》作者汪波:芯片发展史就是创新史和叛逆史,芯片未来去向何处?

《芯片简史》作者汪波分享了芯片百年发展历史。他表示,“没有量子物理,就没有半导体技术,也不会有后来的芯片。”

他在演讲中提出一个问题,即为何是TI和仙童发明了半导体,而不是当时技术最先进、实力最雄厚的贝尔实验室?

汪波认为,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和叛逆史,TI和仙童半导体根本没有这么缜密的思维和严密的思考,他们就非常盲目大胆地去做了,后来居然被证明是对的。他还指出,“贝尔实验室错失了这样重要的发明,因为他们过分谨慎。”

面对当前芯片行业的巨大挑战,汪波提出,要延续摩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原理为芯片发展提供新路径。

展开全文

“一切已成事,皆可再超越。”汪波认为,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席卷了各行各业,AI的影响无处不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就业模式,甚至塑造着人类的福祉。

《芯片简史》作者汪波:芯片发展史就是创新史和叛逆史,芯片未来去向何处?资深芯片研究专家、《芯片简史》作者、文津图书奖得主汪波

以下为演讲全文:

芯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芯片是如何诞生并且改变我们的世界的?芯片的发展历史如果从半导体的研究开始,到现在差不多有100年。我把100年的历史浓缩下来分享给大家。

首先,什么是芯片?芯片的种类非常多,不是一个单一的品种。我们都知道,人体是由各种不同的器官组成的,手机里的芯片也有各种各样的,每种芯片对应不同的功能。CPU芯片对应我们的大脑,功率芯片对应我们的肌肉,用于数码拍照的光电芯片对应我们的眼睛。

芯片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是由一个一个小的晶体管构成,对应我们一个个细胞,它们最终都是由原子构成,一方是碳原子,另一方是硅原子。

半导体的历史总结下来可以说成一句话:既是一部创新史,也是一部叛逆史。

我们从爱迪生开始讲起。爱迪生研究灯泡,但早期的白炽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发热量非常大,原因是能量集中在红外的波段,白白地耗散掉了。这是一个物理现象,所以在十九世纪末,很多物理学家开始研究背后辐射的原理,包括最著名的是普朗克研究的紫外灾变现象,由此提出量子力学理论。

从此以后,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学家接力,包括爱因斯坦、薛定谔、海森堡,他们发现微观世界中的电子都有量子性和不确定性。海森堡和一位英国科学家合作,在他的研究所里面用量子力学的理论分析硅的晶体,发现用量子力学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物质比如金属很容易导电,有些物质是绝缘体不容易导电,还有一些介于二者之间,也就是半导体。

没有量子物理,就没有半导体技术,也不会有后来的芯片。

二战爆发,半导体研究突然加速。二战期间最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就是雷达,为了缩小雷达的体积,英国科学家发现可以用硅这种半导体制成更小的检波器,二战期间莫特发现金属和半导体之间有一个单向流动的电流。两年之后,贝尔实验室的勃拉顿发现在硅的内部也存在着这样单向流动的电流。这样一个单向流动的电流既不能做开关,也不能做放大,但是战争结束以后,贝尔实验室重新成立了团队,由这三位主要的科学家构成。

1947年,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颗晶体管。有了晶体管以后,三位发明人之一的肖克利就去创业了。

所以,芯片来源于基础学科,尤其是量子物理的突破。战争、军事是科技突破的导火索。贝尔实验室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得非常好,这是取得成功突破的关键。芯片技术和风险投资结合起来,造就了今天的硅谷。硅谷的硅就来自于晶体管重要元素——硅。

晶体管发明以后,人们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因为平面的晶体管质量非常好,人们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晶体管,但在一个电路板上的晶体管数量达到了极限,没法超越几千个极限,因为已经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所以贝尔实验室的莫顿提出“数字屏障”的概念。如果我们不突破这样的天花板,计算机的性能就没法继续提升。

在晶体管发明五年以后,英国国防部的一位工程师提出了一个模糊的关于“集成”的概念;1953年,美国RCA公司的约翰逊把集成想法变得更加明确,提出把电阻、电容、晶体管都用半导体实现,并且集成在半导体上面,可惜没有做出实物。

1958年,TI公司和军方合作提出微模块的方案。同年,TI公司招聘了基尔比,在实验室思考电路微型化的问题,所有的器件都用硅实现,电阻、电容、电感和晶体管等等,然后再集成到硅的基座上面。当年9月,他向公司主管演示了实验结果,世界上第一颗集成电路,只包含五个器件,这是世界上发明的第一颗芯片,但这颗芯片还有一点小缺陷,就是这些元件之间没有办法互连[Que1] 起来,基尔比只好用金线在芯片外面焊接起来,非常不美观。

接下来的几个月,基尔比试图改进这个问题。次年一月,他仍然没有解决互连的问题。此时,有传言称RCA公司已经发明了集成电路,正在申请专利,德州仪器立刻在一周以内把吉[Que2] 尔比的想法写成专利提交申请,但还没有解决互联的问题。三月,在美国的电路会议上,德州仪器发现RCA公司没有发布集成电路,于是他们在这个会议上发布了集成电路。

这个消息发布以后,轮到仙童半导体开始紧张了,因为他们和德州仪器是晶体管制造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诺伊斯召集他的团队开会,研究该怎样应对这样的挑战。

诺伊斯想到,两个月前他有一个关于集成电路的想法,但那个时候太忙了,没有时间实现,所以诺伊斯就重新回顾自己的想法。当时因为霍尼发明平面晶体管要申请专利,律师按照职业习惯问了诺伊斯和霍尼一个问题:“为了保护你们平面晶体管的专利,你们还能够想到其它可能的应用吗?”

这个问题激发了诺伊斯,他想到之前有过集成的想法,但不知道怎么互联起来,又想到可以利用平面晶体管,就是完全的平面,通过光刻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一个口,然后把两个不同的晶体管在晶元表面连接起来,不需要在芯片外面连接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想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之后他们就成立了一个团队,由霍尼和拉斯特组成,经过两年不懈的奋斗,做出真正可以用的集成电路。

我们可能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是TIA[Que3] 和仙童发明了半导体,而不是当时技术最先进、实力最雄厚的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选择的是另外一条路,叫做微模块,就是乐高积木的想法,他们不看好芯片的思路,因为当时的主管莫顿有一种担忧,他们觉得芯片这种东西非常不值得,因为良率非常低。

TIA和仙童半导体根本没有这么缜密的思维和严密的思考,他们就非常盲目大胆地去做了,后来居然被证明是对的,因为莫顿的假设是错误的,芯片并不是平均分布,而是在某一块非常大,另外一块可能是100%的良率,所以芯片这种想法就成功了。

摩尔后来回顾他们为什么成功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仙童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组织上的不成熟。仙童和TIA继续探索芯片可能应用的领域,当时的芯片非常昂贵,不可能用在我们这种日常的民用设备上,所以他们首先应用于军事、航天等等领域,后来他们又探索一些低端的应用,因为当时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是非常少的。

1965年,仙童半导体的摩尔注意到,过去几年中,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有一个规律,于是就把这些数字连起来,发现是按照每年翻倍的速率提高,于是提出“依据元件成本最低的原则,芯片的复杂程度会以每年2倍的速率增长”。

根据摩尔的计算,并不是仅仅根据这个数据做了推算,而是有背后的考量,就是成本。芯片当时发明的出发点是为了降低成本,因为硅是来自于沙子,也是非常低廉的。摩尔定律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也是成本最低的原则,贝尔实验室错失了这样重要的发明,因为他们过分谨慎,芯片早期的发展离不开外部行业包括航天的支持。

有了摩尔定律以后,芯片的发展非常迅速,CPU、ARM、GPU,包括存储芯片都接二连三地发明出来,包括模拟的芯片、无线通信射频的芯片,也包括安全气囊、检测机械和碰撞的MEMS芯片,还有新能源汽车中用到的功率电子驱动、充电器里面用到的功率芯片。

此外,还有和光电有关的芯片,可以把光转化为电,包括太阳能电池,用于手机数码拍照的图像传感器芯片。还有用于发光和显示的LED芯片,会把电能转化为光能。人们依次发明了红光、黄光和蓝光的LED。

芯片不只是CPU和存储器,还有射频、功率、光电芯片等等。贝尔实验室的合作非常充分,这些研究人员之前不需要经过上司的批准就可以结合成一个团队,包括太阳能电池的发明,团队里有人是做器件研究的,有人是做应用开发的。

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和叛逆史,包括蓝光LED发明,获得诺贝尔奖以后,人们才了解到这三位非常孤独的科学家选择了不被常人看好的材料,用氮化镓做出了第一个成功的蓝光LED,才有今天的白光照明和LED显示。

最后是光刻机的发明。光刻机是非常精密的、最复杂的仪器,但刚诞生的时候非常简陋,到今天已经变成非常庞大、复杂的设备。

在此过程中,很多科学家、工程师努力克服,包括提出浸没式光刻的华裔科学家,一代一代的技术把光刻不断推向极限,到今天真正达到了极限,晶体管的尺寸、工艺节点已经到达3纳米,光刻机已经到达13.5纳米的波长,再往下的10纳米以下就已经是X射线的范围,紫外光已经逼近极限。

未来我们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当然也有一些解决的思路:延续摩尔,把更多的晶体管集中在芯片上面;扩展摩尔,可以通过ChipLet或者3D集成的方式一层一层在芯片堆叠更多的晶体管;或者是超越摩尔,采用全新的材料,可能不是硅而是碳;也有可能是用一些氧化物的半导体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包括忆阻器这种“第四种基本器件”,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原理。

我们现在由于AI的快速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每次AI训练消耗非常庞大的电力,大模型的Transformer是不是有可能耗尽所有的电力(变压器)?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也有许多需要我们思考的,在AI的浪潮下,芯片还有哪些机会或者哪些新的需求?摩尔定律是不是即将失效?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芯片发展的历史,就是摩尔定律诞生五十周年的时候的一句话:一切已成事,皆可再超越。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席卷了各行各业,AI的影响无处不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就业模式,甚至塑造着人类的福祉。然而,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技术成熟度、伦理边界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争论也日益激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