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说文解字“国”字里面为何是“玉”

admin

讲到《屈原列传》中“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和“虽放流,眷顾楚国”时,我给学生强调:这里的“国”不是“国家”,而是“国都、都城”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国之美丽者也”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去国怀乡”。学生结合前后的语言环境,若有所思地点头认可,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国’字不管作国家、国都还是诸侯国、地域解释,都应该与土地有关系,可是‘国’字里面为什么不是‘土’而是‘玉’呢?”

这个问题让我一时哑口无言,只能试着从“国”的字形演变中找到答案。

甲骨文、金文的“国”其实都是“或”。甲骨文由“戈”和“口”组成,意思是用戈守护的地方;金文“口”的下方或者四方加上了“一”,表示守护地方的边界。此时的“或”其实是“域”的本字,上古时期需要用戈守护且有边界的区域,自然是诸侯国国君的驻地。于是,“或”的本义除了“区域、疆域”外,还有“都城、首都”的意思,只是因为后来“或”被借用成“或许、或者”的意思,“或”字才变成了“域”和外面再加一个“口”的“國”。后来,“国”又引申出“诸侯国”和“国家”的义项,进而引申出“国事”的义项。

但是这些解释都不能回答学生的问题,我只好答应学生给他们再查找一些资料。

资料显示,“國”的异体字比较多,常见的有4种:“囯”“囻”“囗”“国”。其中,“囗”字出现最早,使用时间也比较长;“囻”字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国”字在唐朝的敦煌写本中曾经出现,民国时期的青花瓷盘正面图案中也有“国”字;“囯”字在太平天国时期经洪秀全的强力推广而为民众所熟知。1956年6月,新中国开始推广简化字,想在这几个字中选择一个既符合字义又便于推广的文字,据说当时郭沫若提出,“囗”字因为容易与“口腔”的“口”字混淆而首先被排除,“囯”字里面的“王”强调王权也被否定,而“囻”字因为历史使用比较少而不为人所熟悉,于是“國”字在第一版简化字表中就定为“国”。

当然,这个资料的真实性如何,以及古时从“國”到“国”的演变过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15日第16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