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打造“最好本科”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admin

【摘  要】南京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注重提升学生知识探究的高度,拓展学生触类旁通的宽度,扩展学生全面发展的广度,延伸学生贯通学习的长度,开展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国高校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注重衔接基础教育,注重优化培养体系,注重学生成长生态建设,注重优秀师资的带领。

【关键词】教育强国;拔尖创新人才;人才自主培养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仅是助力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这一重要论述对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南京大学以“奋进行动”为抓手,以打造“最好本科”为目标,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南京大学道路,为我国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期待和渴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门七十二贤,体现了人才多样性的基本特点。这些拔尖人才出现的过程,体现了“发现—教育—成长”的循环过程,反映了教育的基本特点。随着知识的丰富,教育也按照人成长的阶段逐步分成不同的层次,配合以相应的升学遴选,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成长的结构。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不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成为时代和社会的一部分,高效培养优秀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我们需要看到,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多样化,拔尖的内涵也变得日益丰富和多样,教育系统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如何保证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能够获得应有的成长通道;如何引导教育向着适应人类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培养适应人类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回答好这些问题,是教育系统的责任,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

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投入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形成了很多标志性的方案、方法和思路。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向更深更宽的范围拓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面临新的战略机遇。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必须突破“卡脖子”问题,着力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的基础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须回应“卡嗓子”难题,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掌握未来国际竞争格局的话语权。对此,需要高水平的人才作为支撑。这也为探索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道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南京大学有着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南京大学持续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一是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教育思想,提出“三元结构”“三个融为一体”等理念,由重知识、能力到重全面素质培养。二是坚持因材施教,变革教学模式,保证“合格率”,提高“优才率”,即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保证人才培养的“合格率”;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优才率”。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富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培养计划”,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重点培养。这表明,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强化专业根基,提升综合素养,坚持因材施教,是源源不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不二法则。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挑战,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凝练形成新“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融通、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融通。实施全面科学教育,既要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着力培养肩负时代使命、具备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各行各业拔尖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基于新“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在“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构建“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将“德、知、行”三元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在“学习维度、成长维度、育人维度、环境维度”四维上下功夫,在高度、宽度、广度、长度上全面拓展育人空间,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围绕“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按照“突出育教融合、突出未来引领、突出目标导向、突出梯度衔接”的原则,学校制定了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持续推进新体系落地落实。加强14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强化优势学科对本科人才培养的系统支撑。

以“南大式奋进”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022年,在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为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学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大讨论”,全面实施“奋进行动”,明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南大特质、时代特点的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目标,详细制定以“南大式奋进”再创佳绩、争做表率、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

按照“大讨论”活动中形成的共识和“奋进行动”总体要求,学校制定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方案”,坚持以德为先、以能为重、以适为基,进一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在科教融汇、学科交叉、育教融合、衔接培养、数字赋能等方面下功夫,推动14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协同联动、特色发展,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源源不断输送后备力量。

第一,以更高水平的科教融汇和前沿引领,提升学生知识探究的高度。学校进一步加强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换成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把科研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紧密结合。一是启动实施“科学之光”育人项目,开设“科学之光”系列通识课和“科学之光”青年学者系列研讨课,鼓励两院院士等高水平教师投身本科育人,加强科学精神熏陶、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二是推行“每生一项目”,依托项目制课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际暑期学校项目、本科生全球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等,构建一年级科学启蒙,二、三年级强化发展,高年级顶峰体验的梯次有序,逐步上升的本科生高水平科研训练体系。三是推动优质科研平台和大型仪器平台等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基础学科优秀本科生参与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国际会议等,为学生接触前沿科学研究创造机会和条件。

第二,以更宽领域的学科交叉和通专融合,拓展学生触类旁通的宽度。学校整合办学资源,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未来技术和关键领域,加快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是持续探索匡亚明学院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实施“卓越人才培育荣誉计划”,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和试验田,在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行探索,发挥教改“领头羊”作用。二是实施南京大学卓越人才培育计划之“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以培养战略科学家为追求,建立多学科、多领域、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平台。三是支持基础学科领域的学科交叉,联合数学学科和生命科学学科,开设生物学—数学强基计划交叉实验班,培养生物学—数学复合交叉(数学生物学和AI生物学)人才;集聚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专业和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学专业的资源,设置行星科学专业,为国家深空探测战略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第三,以更广覆盖的育人元素和部门协同,扩展学生全面发展的广度。学校持续强化“三全育人”,制定实施《南京大学推进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行动方案》,努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打造共生的学习生态。一是构建涵盖“学业—学术—生涯”的导师体系,深化本科生研修计划、DIY课程等师生互动机制,形成具有开放性、建构性、体悟性、交互性的师生育人共同体,帮助学生选准选优方向。二是建立彰显学科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特色书院,邀请校内外名师担任驻院导师,依托位于宿舍区的学习社区“南青格庐”,营造师生深度交互、协作探究的生态,推动师生基于共同的学术旨趣和价值理念追求真理,实现教学相长。

第四,以更长跨度的衔接培养和模式贯通,延伸学生贯通学习的长度。学校遵循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做好前后衔接,完善长周期、一体化、个性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向前衔接,深入实施少年英才“0年级”计划和“1学分”课程互认,组建“李四光留学报国精神宣讲团”,成立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加强导师对接、课程对接、资源对接,探索建立拔尖学生早期发现培养机制。二是向后贯通,推动本研人才培养理念融通、培养路径衔接、培养学制贯通。一方面,推进实施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构建风格一致、有机融合、模式咬合的一体化育人系统;另一方面,探索打破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制壁垒,实施“3+1+N”学制贯通,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专业有机衔接、技能梯次递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物理学科“国家实验室实验班”通过凝练融合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的研究力量,以教学和科研相互融合为核心来配置教育教学资源、营造培养环境,形成了本研贯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哲学学科从课程贯通、学分贯通、导师贯通、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科研项目制)贯通等四个方面实现本研两阶段的无缝衔接,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高效性”,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五,以更深层次的数字赋能和智慧教学,开展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强化人才培养数字化建设,抓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要素、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教学范式变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地理学科提出以时空大数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思维方式训练为人才培养底座的新时代数字化地理教育理念,全面开展大数据时代地理学人才培养系统研究与改革,从培养方案设计、教学体系重构、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系统构建虚实结合的数字化地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虚拟与现实映射的数字孪生地理教学方法,塑造了融汇地理国情教育人才培养数字赋能机制,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基础扎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数字化地理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关键着力点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南大探索与实践,本文提出中国高校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几个着力点。

坚持协同发展,注重衔接基础教育。优质生源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进一步主动介入基础教育,推动“高校—高中”双高协同发展,“大学—中学”大中衔接培养,增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互动,推进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加快形成育人共同体,逐步形成高校与高中协同培养时代新人的机制。

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优化培养体系。要围绕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推进优质课程、荣誉课程建设,针对优秀学生提高课程挑战度;推进小班化课程建设,进一步推动研讨式教学;做好科教融汇育人设计,加强学生科研训练的系统性,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源投入,逐步深入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助力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坚持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成长生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拔尖创新人才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要加快推进书院建设和学生社区建设,推动全员育人,构建师生成长与发展共同体,将各类优质资源加快引入到学生社区中,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生活交往,建好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围绕学生多元评价改革,构建学生综合评价成绩单,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育人为先,注重优秀师资的带领。教师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高校要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多类型、高水平基层教学组织,加强对教师评价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动顶尖师资和更多优秀教师深度参与拔尖学生培养,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带领出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和建设教育强国核心课题,努力培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作者陆延青:南京大学副校长】

(原载2024年第7期《中国高等教育》)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