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要看到“也拍拍我”背后的儿童期待

admin

在一次游戏活动现场,带班教师正在连续跟踪拍摄一个非常能干的孩子。这个孩子正在各种场地、材料间灵活而有创意地玩耍。这时,另一个孩子走到教师旁边,弱弱地说道:“老师,你能不能也拍拍我?”

教师正在聚精会神地拍着那个孩子的精彩瞬间,就说了一句:“好的,一会儿我就来拍你。”我推测,这名教师或许多少有点儿不高兴,因为那个提出要求的孩子,一定程度上打断了教师拍视频,好在教师手上有技术(手稳,没有因此而中断)、眼中有儿童(一直紧盯“精彩”儿童)、心中有目标(她应该一边拍一边在思考一会儿如何分享、交流、反思)。我跟踪了教师,发现她至少在随后的游戏活动中,并没有去拍那个说“老师,你能不能也拍拍我”的孩子。

我在游戏观察教研现场,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说:“我不怕观察,怕的是记录,更怕分析、解读。”“班里这么多孩子,我究竟应该观察谁?”“我们班的精彩瞬间多得很,但就是没有拍下来。”我也在一个接待现场听一个担任解说的孩子“凡尔赛”地说:“好烦哦,又是我讲。”我还在一所幼儿园的园刊编辑会里,听一名很有证据意识的教师抱怨说,有一个孩子在园刊里出现了7次,而大多数孩子一次机会都没有……这些问题都深深地困扰着我:在“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以观察为基本活动”(幼儿园教师语)的今天,幼儿园教师应该如何观察?观察谁?观察什么?我们能否站在儿童立场,感受一下拍摄对班里不同的儿童意味着什么?

教师拍那个能干孩子的一系列活动,有错吗?肯定没有。首先,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各种案例,不都是在呈现精彩时刻,呈现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呈现孩子变化的关键事件、重要细节吗?其次,活动中,教师的拍摄要尽可能持续、相对完整。也只有这样,教师讲的故事才是完整的、系统的,才能打动听众。最后,为什么教师随后没有去拍一拍那个提出请求的孩子呢?站在这名教师的角度,一会儿还有游戏分享、交流,她得知道那个表现精彩的孩子随后又做了什么,才可能看得懂、听得懂他的所画、所讲。

教师随后没有去拍那个说出“也拍拍我”的孩子,有错吗?仅以当天的活动过程为参考,这名教师的做法值得商榷。首先,那个孩子也是班级一员,每个班级成员都应该被“拍”到。因为这涉及是否在践行平等、公正等原则。其次,那个孩子“弱弱”的声音,既是良好师幼关系的证明(至少,那个孩子敢走向教师,并发出邀请),也是她在作出自己的努力后,期待得到教师关注、关爱的证明。最后,当教师将镜头对准那个表现精彩的孩子进行拍摄时,另一个孩子也就知道,教师关注的,并不是自己。

教师能够将镜头对准儿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能够将镜头对准表现精彩的儿童、关键时刻,看到了不起的儿童、儿童的了不起,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如果教师能将镜头对准那些表现不那么精彩的儿童,并因此看到了他们的精彩,并用镜头帮助他们创造精彩,那将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老师,你能不能也拍拍我?”这是一个弱小儿童发出的灵魂拷问。一个“也”字,道出了多少同类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必须思考:“拍”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拍谁?怎样拍?如何使用拍到的视频?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你能不能也拍拍我”不是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也不是提给一个教师的问题。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19日第2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