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班主任应成为家校沟通的行家里手

admin
班主任应成为家校沟通的行家里手

北京中学开发的“大地课程”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季节变化。北京中学 臧晓雯 摄

不少教师对和学生家长打交道有点儿发怵。有年轻教师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和家长交流。学校召开家长会时,教师该和家长谈什么、怎么谈、遇到家长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该怎么办?如果教师缺乏经验、心里没数,家长会往往就容易流于形式,有时候甚至造成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师要面对的家长来自社会各个层面,他们的个性、文化水平、教育观念也各不相同,这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沟通能力确实是非常大的考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担任班主任的思考和经验,向各位同行提出6条建议。

班主任必须真正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不愿意与家长沟通甚至拒绝和家长沟通的班主任,是不可能真正做好学生工作的。没有家庭的参与,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他曾经用大理石来比喻儿童,这块“大理石”需要经过学校、家庭、集体、书籍等多位“雕塑家”的雕琢,才能成为一个雕像。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单靠教师和学校,越来越难以解决学生成长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必须学会与家长合作,共同寻找解决之道。随着2023年初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十三部门文件”)的发布,对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提高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发自内心地认同校家合作的重要性,真正重视与家庭的合作,与家长保持顺畅的沟通,形成校家育人合力。

班主任要不断提升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班主任不仅要具备与家长沟通的能力,还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家长平时最常联系的一般是班主任,有的是关心学生的学习问题,有的是想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有的是主动询问自己需要做什么……这些关心孩子的家长,应该得到尊重,教师要尽可能耐心与之沟通,就像十三部门文件要求的那样: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

但要注意的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客观评价学生,不能变成一味的告状、诉苦或指责。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以理性平和的态度,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同时建议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过程中,尽量少说与学生无关的闲话,尽量少拿其他学生来作比较,尽量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把谈话内容聚焦到这个家庭的孩子身上。除了交流孩子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班主任还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孩子的优点,给家长提供欣赏和赞美孩子的素材,比如孩子在学校取得的进步或教师发现的孩子的闪光点。既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又要调动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积极性,愿意主动和教师一起想办法帮助孩子成长。

家校实现良好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和想法。同时,教师在每次与家长见面沟通之前,要先琢磨好沟通的主要问题,要争取在沟通结束时双方能在想法或某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教师平时注重学习一些沟通、倾听的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班主任要善于借助家长视角反思自己的工作

班主任应该是最了解全班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状况的人。从教师的角度,我们经常会询问学生的感受、征求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大多数孩子会给予我们正向反馈。但是同一个问题,孩子回答教师的内容和回答家长的内容有时候差别很大,比如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在校是否感到快乐和幸福……

家长视角能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班主任不妨经常借助一下家长视角,来客观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和感受,了解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真实评价,从而帮助教师来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建立更深入更良好的师生关系。

比如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班主任可能没有及时发现,但是家长在和孩子聊天中发现了问题并反馈给班主任,学校和教师就可以及时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孩子有的想法不愿意告诉老师,而告诉了家长,这都是正常的情况。家长视角为教师提供了一面“镜子”,教师要善于“照镜子”,从中汲取改进工作的元素,并通过这个渠道做到真正地关心和了解学生,努力将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一名学生身上。

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学生

家访是实现家校共育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新时代班主任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十三部门文件明确要求:要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家访。

家访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环境,特别是了解问题学生背后的家庭根源。“我的学生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我的学生在家里表现怎么样”……要了解和帮助到每一名学生,教师必须弄清楚这些问题。家访同时拉近了教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和感情,有的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到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的学生家庭特别贫困。在了解了一些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环境后,不少教师改变了对学生以前的负面印象,发现有的孩子能做到坚持上学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或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上偏科的家庭影响因素,或发现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情绪波动的家庭原因……作为老师,我们要真的把学生放到心里,只有把学生放到心里,才会努力去了解他们,更好地去关心他们。

班主任要善于建设和利用家校沟通平台

不少学校都建有家长和教师共同使用的微信群、QQ群或者其他网络平台,用于向家长发布通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工作、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回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等。这些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提高了家校沟通的效率,方便了教师和家长,但是因为互动不当等原因,引发家校矛盾或舆论风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班主任不仅要善于建设这些平台,还要学会用好这些平台,让这些平台真正起到促进家校沟通的良好作用。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一是尽量不要在公共群里单独“@”某位家长,讨论只和这个家庭有关的个性化问题,这样的对话最好是一对一的“私聊”;二是不要在公共群里和家长产生争论,当家长之间因为某些问题产生分歧、争论甚至争吵时,教师要尽快想办法予以平息,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在群里激化矛盾;三是不要通过微信群等给家长布置“作业”,比如要求家长检查学生作业等。教师在公共的家校沟通平台上该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回应家长,都要审慎把握,以理性、专业的态度做好家校沟通。

班主任要体现专业立场和职业素养

教师和家长是“教育合伙人”,双方的共同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教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了解和尊重教育规律,更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体现教师的专业立场和职业素养。

教师经常会遇到和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他们中间有的是对教育特别在行的专家,有的是功成名就的社会精英,有的是普通打工者,有的学历水平很高,有的文化程度偏低,有的特别希望教师听自己的,有的特别愿意听教师的……面对不同的家长,教师要有自己的专业自信。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成为真正懂学生、懂教育的专家,另一方面要能给家长提供切实有用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比如对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往往听不进家长说的话,但有时能听进教师说的话,这时教师和家长就要形成良好的互补,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家长出主意,成为改善亲子关系的一座桥梁。对于一些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教师要用合适的方式向家长指出来,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并提出实用有效的改进建议。但教师切忌“包打天下”,教师既要有自己的专业立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共育,又要有一定的界限感,不要打击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

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虽然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会面临各种教育难题和挑战,但不要一遇到学生有问题就“叫家长”,更不要用“叫家长”这一招来吓唬学生。教师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获得更多在家庭中被肯定的机会,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寻求家长的帮助。只要能和家长保持顺畅的沟通和联系,得到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形成良性的互补和协同关系,教师工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也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北京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02日第3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