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教学效果差的根源:没有让“思维”真正发生在学生脑子中(课例分析)!

admin

王珏老师在学习科学、深度学习研究中明确提出:

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需要尽量能让知识能从学生自己脑袋里

重新发现/创造”出来

学生自己发现、创造、或联接的思维过程

才是老师真正要教的、要做到的。

不过,上一周王珏老师听了几节课,

发现很多老师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为中心”

基本上是把书本上的知识

告知的方式,快速讲解一遍

然后让学生赶紧练习。

这一方式并非不可以

但对于(相对学生)难度较大的知识、抽象的知识

容易造成孩子“有知识、无思维”、

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

进一步导致学生

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

需要依靠低效练习与大量刷题

当然,长期下来就会“厌学”。

其实,老师也知道教学效果不好

但巨大的惯性却使他们很难

把“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思维为中心”

以下以一节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为例

说明“以知识为中心”会遇到什么问题,

以及如何转变为“以思维为中心”。

(各学科老师也均可参考,因为学与教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展开全文

在“认识时间”一课中,

教学目标倒是简单、明确:

  • 要求学生认识时针、分针、能读出时间。

老师对着PPT中的时钟模型

讲解很流畅、逻辑性也很强

对成人没有任何难度。

但老师的“讲解”

却在孩子思维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维误区

导致孩子做练习时,错误百出。

以下图为例,

教学效果差的根源:没有让“思维”真正发生在学生脑子中(课例分析)!

在现场我看到学生的答案“多姿多彩”:

7:06,6:07,8:30,7:35

(猜一猜为什么学生会写成7:35?猜中有奖!)

这么多的错误

肯定是老师始料未及的

但都到练习环节了,

老师也拿不起什么好办法

只能一次一次地带着学生纠正

最后老师也发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问题出在哪里呢?

就出在老师的“讲解”上!

老师是这样讲的:

  •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边在模拟表盘上比划边讲,这个没毛病)

  • 分针走过一大格,就是5分钟,(老师对着PPT中的表盘,一边拨动一边说)我们一起数:5分钟、10分钟、15钟……走过一圈,正好是60分钟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边在模拟表盘上比划边讲,这个没毛病)

分针走过一大格,就是5分钟,(老师对着PPT中的表盘,一边拨动一边说)我们一起数:5分钟、10分钟、15钟……走过一圈,正好是60分钟

对于成年人来说,完全没毛病!

但对于孩子来说

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孩子很少见到模拟钟表了)

整节课共就这两个知识点

但两个知识点都出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来看第一处】

对于“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这句话

什么叫“走过”?

或者说“走过”的思维操作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在课后研讨时问数学老师

大家都面面相觑,

无法给出解释。

这当然可以理解,因为对于成人来说

走过,就是走过呗

似乎不需要解释……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

“走过”在思维中的操作是什么呢?

就不一定了!

比如,对于下面这道题:

教学效果差的根源:没有让“思维”真正发生在学生脑子中(课例分析)!

一定会有不少孩子写成12:55

因为在孩子的思维中

无法分清此时时钟是“走过”11、还是“走过”12?

即便弄不清孩子的思维是怎么回事,

我们也可以问:

为何这样的判断对成人毫不吃力呢?

这是因为,

成人能在思维中正确地“拨转”时针

或者说,

成人知道时钟是怎么走的(所谓“顺时针”)

而且既有感性的认知、也能在语言中清晰地描述

同时还能在思维中“复现”这种走法。

——因此,“走过”一词

事实上是对“拨转时针/时钟运动”这一动作的描述

(或者是对这一动作在脑海中的“表象”的描述)

可是,生活在当代的小学生

没有这一生活经验

因此他们无法像老师那样在思维中“拨转时针”

当我们弄清了“判断走过几”的内在思维操作过程

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

老师说“走过几”的时候,

示范时钟旋转的过程、配合语言讲解

并通过老师不断拨转时针

学生回答的方式加深印象。

当然,如果课堂时间足够、条件足够的情况下

让学生自行拨转时钟、互相说一说

学生拨动时钟的“身体感受”(即所谓“顺时针旋转”)

就会帮助他理解“走过几”的实际意思

——这就是被称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

身体感受会影响认知!

——当人在理解知识时发生问题、说不清道不明时

可以将知识与感官体验相联接

或与学生“经验”建立起联接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看过以上案例,大家再来对照维果茨基那句著名的论断:

  • 概念的直接传递,是不可能的!

概念的直接传递,是不可能的!

——因为概念背后所蕴含的思维(包括感官体验、以及基于体验的抽象),是无法直接传递的!

会不会有别样的感触?

【再来看第二处,问题更大、更多】

老师讲完:

  • 分针走过一大格,就是5分钟;我们一起数:5分钟、10分钟、15钟……走过一圈,正好是60分钟

分针走过一大格,就是5分钟;我们一起数:5分钟、10分钟、15钟……走过一圈,正好是60分钟

也示范了、还配有板书

马上让学生练习,

结果很多学生一写就懵圈了

不少学生写的时候很犹豫,

看来看去,结果下笔还错了

教学效果差的根源:没有让“思维”真正发生在学生脑子中(课例分析)!

比如:

7:06的孩子:

应该是看到了分针指向了6,直接写了下来

写6:07的孩子:

应该是把时针与分针弄反了,

7:35的孩子最怪

恰好我站在孩子旁边,问了一下孩子,孩子说:我是这么数的,(手指12)5分钟、(手指1)10分钟、指到6时刚好是35分钟。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老师的讲解有什么问题

1、老师以为自己把知识交待“清楚”了

只不过这个“清楚”是老师脑子里的

不少学生在思维中并不清楚

2、我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很奇怪:

为什么老师要采用5、10、15这样数的办法呢?

为什么没有重点交待“思维程序(算法)”呢?

——1对应5的原因是:一五得五

2对应的是:二五得十

这不才是最基本的数学思维吗?

如果一个学生看到分针

就数5、10、15、20,

一来费劲、易错不说

二来数学思维体现在哪里?

这样的课放在语文课里教,是不是也一样?

3、为什么老师强调的是5个5个数、而不是一格一格数呢?

分钟可不只会停留在整数格呀!

——即便本节课没有这个任务

那也应该让学生先一格一格数

因为这是数数最基本、最通用的方法

如果分针停留在6上,就让学生自己数出30格来

当学生建立了这一体验

就知道分针读数的实质,就是数格子

(而不是机械地数:一五、一十)

当然,当学生一格一格数完后,

老师可用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

  • 这样数太费劲了,能不能找到快速数出分钟数的方法?

这样数太费劲了,能不能找到快速数出分钟数的方法?

——不要怕学生学得慢,

先慢后快,是学习的普遍规律。

看似“讲得快”,

必然会在练习和纠错环节,花更多的时间!

而且,一旦建立了错误的概念,

无论怎么纠错,教学效果都很难提升!

这就是王珏老师在“深度学习原理”中所揭示的:

  • 让学生先形成“概念性理解”,是高效学习的基础

让学生先形成“概念性理解”,是高效学习的基础

而形成概念性理解的方法,

就是让学生经历概念/知识生成的思维过程!

——在以上案例中,

一格一格数分钟数、然后再简便计算

都是学生要理解概念、形成技能的必备思维过程

4、当师生共同把整个思维过程搞清楚了

考虑到认识时间的“程序性知识”可能有些复杂,

学生在使用时未必记得住,

老师可以把以上思维过程书写板书:

——比如“时针数:分针数*5+多出来的小格子

(或者分步骤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

学生做练习时,如果熟练就自己

如果不熟练,则看板书提示的过程

只要学生在思维中真正理解了

板书提示也足够清晰

理论上应该没有学生不会。

【学习理论提升】

老师之所以更关注讲授、更关注教学进度的完成、更关注教材中规定的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是因为老师的教学是“知识为中心”的,而不是“以思维为为中心”的。

当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老师对“思维规律”没有理解。

以下列出几条确定无疑的思维规律,供大家思考:

1、知识,是思维的产物,这是“公理”

2、根据1-->因此,学生脑子中必须要发生恰当的“思维”,知识才能被理解

3、作为一种神经活动,一个人脑袋里的思维,是不可能直接传递给他人的,这也可视为“公理”

4、根据1+3-->因此,老师脑子里的思维,可能被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脑子里——这就是说,讲授法在调动思维方面往往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当然,老师处理得当的话,讲授仍然是可行的)

5、根据2+4-->那么,学生的思维如何才能发生?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加工”了(这就是建构主义中的“主动加工原理”)

教学效果差的根源:没有让“思维”真正发生在学生脑子中(课例分析)!

6、要想发生5,老师的情境创设思维引导是关键(思维加工没有对象不能发生、思维过程不合适也不能发生,可参加后面的图)

7、根据1~6-->知识要想真正被学生所理解(思维),简单告知往往无效/效果不好,需要学生在思维中复演“知识发现/创造”的过程

——老师是“直接告知”结论,还是引导学生“发现/创造”,

就决定了教学成效的天壤之别!

以上所有理论提升部分的内容,王珏老师在《深度学习原理与教学模型》中,用一幅图即可概括:

想调动学生的思维,

就需要先理解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

——————————————

如果您对深度学习理论、以及CREE教学模型感兴趣,希望了解进一步相关资料、模板、教学设计案例,欢迎加入微信群交流:

所有资料均会在群公告中免费提供,并会在群中为大家提供答疑、交流、组织网络交流活动。

欢迎更多老师使用CREE教学模型,并提出宝贵意见!

本套教学模型已经在部分学校落地,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您希望在本校老师中培训、落地,欢迎到本公众号首页,输入“CREE培训”了解联系方式。

————————————————————

本公众号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研究、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研究:

  • aigcai教学应用技巧集

  •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 pptPPT技巧集

aigcai教学应用技巧集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pptPPT技巧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