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一线教师质疑国际学校“一切向钱看”,岂不知“办学=产品”

admin

一线教师质疑国际学校“一切向钱看”,岂不知“办学=产品”

Open-minded是国际教育行业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国际课程的老师和学生都要具备的品质。不过最近,我听到多个学校的投资方向我吐槽,他们觉得在跟一线老师交流过程中,老师往往才是narrow-minded的那一方。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中外教师“同工同酬”违背商业逻辑?

一位投资方下派到学校的领导告诉我说,他们学校的中教曾据理力争过要跟外教“同工同酬”。中教们的理由是,现在的中教英语很好,且中教教得更认真,可以取代外教。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师逻辑”:因为是对的,所以一定卖得出去。要知道,即便“中教英语都很好,且中教教得更认真”是对的,也不一定符合市场需求,因为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可能更喜欢“外教教学+中教辅导”的做法,这样既满足了家长要的国际视野,又满足了成绩提升,符合家长利益最大化,所以只要有学校愿意降低中教工资来保住一定数量的外教,那么他们就更容易吸引家长,从而形成学校间的内卷。

可是,这位领导觉得非常难跟中教解释这个逻辑,老师是把学校当成学校来理解的,可是资方眼里,学校不仅是学校,更是产品,在教育之上更有市场需要的考虑。所以老师们是一层Mind,而资方至少是两层Mind。

一线教师质疑国际学校“一切向钱看”,岂不知“办学=产品”

02 老师的思考更纯粹,资方的思考更复杂

有一家学校投资方的老板对我说,他们学校在发布学校介绍信息时,转发到了一个IB老师的群里。他们学校有IB、A-level、AP以及OSSD课程,所以他们文章的措辞中,把国际教育与西方文化关联在一起。可是IB老师们认为,IB推崇local特色,不算以西方文化为底色,然后还发了很多IB大纲里的图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还有的IB老师说,A-level是英国课程,AP是美国课程,OSSD是加拿大课程,不太能算“国际教育”,只有IB才算。老板说,其实他觉得搞笑,那些开非IB课程国际学校的老板、任教的老师非得气晕了不可。然后他也说,他觉得任教单一课程的老师,往往会放大自己知道的课本上的东西,而忽略了其他层面。比如说:

展开全文

第一层Mind,当我们把文章当文章看时,A-level是国际教育里的一个课程,AP、OSSD、IB也都属于国际教育里的一个课程,加上目前这些国际课程基本上是国内最常见的,大部分留学生也都去西方发达国家留学,所以他认为文章里写的“国际教育是以西方文化为底色的”,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而部分IB老师直接把国际教育缩小到只有IB才是,反而让他觉得很不舒服。

第二层Mind,我们还不能只把文章当文章看,从资方角度看,我们还得把文章当产品看。我们发布文章要考虑受众,这次是写给C端家长看的,不要扯得太专业,IB是全球化的,其他是外国某一国的,把它们都笼统地称为“国际教育”,不仅让行文更加方便了,而且这对于选择某一国家课程的家长来说,也不会觉得自己孩子读的A-level/AP/OSSD课程像是低了IB一等,我们没必要让家长也跟着不好受。

一线教师质疑国际学校“一切向钱看”,岂不知“办学=产品”

听了这位资方老板的话,我说:我觉得还可以再加上两个层面的Mind。我们教育类的媒体在发表文章,除了公众号受众,还要考虑广告商心理。如果长期在措辞中表现出“唯有IB可以称为国际教育,其他课程只是某一外国课程”,那会流失掉很多本来愿意给我们做广告的某一外国课程的国际学校。市场层面我们也得看。

据我所知,有些媒体在发布时,会特意选择一点带有争议性的话题,或取一个略微神秘的标题,来获得更好的流量。我们写文章最怕没人看,所以特别需要引发读者讨论,从而提升热度,阅读量一上来,对后续的广告对接会形成正向循环。而老师们提出的任何意见建议,还可以作为真实案例和写作灵感以后加以应用,提升了媒体创作的可持续性。当然,这就是从公司运营的角度看了。

因此,只把教育当教育,只把学校当学校,只把文章当文章,是老师们的思维习惯。而从资方看,教育是产业,学校是产品,发文章也自带很多目的,这就是为什么资方会觉得,有时他们发现narrow-minded的那个反而是老师方。老师的思考精钻纯粹,资方的思考宏大复杂,精钻纯粹的人能否理解这个宏大复杂的世界?所谓的Open-minded可不只存在于IB大纲的文字中,更存在于外面真实的世界里。

一线教师质疑国际学校“一切向钱看”,岂不知“办学=产品”

03 资方自嘲:“学校办砸了,老师可以跳槽,老板只能跳楼”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工作的学校被收购后来找我,她是这么说的:“我想当老师,是因为渴望从事世界上最纯净的工作,可是我看到的资方和派系都让我觉得教育并不纯净”。而我更愿意以“和光同尘”的理念看待民办教育。即我们作为成年人,就该明白这个社会不存在“纯净的工作”,任何照搬教育课本、特别纯净的老师,可能都很难适应真实社会,也很难升到高位。难道劝老师们为了升职加薪与资方“同流合污”?

当然不是!我们对学生、对比我们更弱的弱者,要用“纯净”的思想对待。但我们对待领导、上级,就得站在他们的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责怪他们为什么不按教科书里的样子运作,更不能硬套自己的视角——老师看到单一学科教学,校长也就只看到单一学科教学?校长还看到全学科教学、市场招生、后勤、人事、财务,还有学校和本人的声誉。他不得不考虑如何向老板汇报自己这一年为集团挣了多少钱,不然后面自己的位子难保。

老师们也不要以为,我对国际课程大纲深入骨髓,老板也会对国际课程大纲深入骨髓,并且时刻运用起来?不,这个国际课程不过是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它容易在国际教育赛道里杀出来,才被老板选中,而他可能也就是听过下面汇报的人解释了一下这个课程大纲和教育理念而已。老板层面更会以办学作为投资的一个选项,来考虑投资回报率、市值升降、品牌建设、运营管理、同行竞争、产业链上下游贯通、政府关系和政策趋势、寻找洼地全球布局,公司可持续发展等等。

学校的老板也在想如何向他背后的股东、董事会汇报,一年给他们挣了多少钱,不然他的日子也难熬。有一位老板曾戏谑地说,“学校办砸了,老师可以跳槽,老板只能跳楼。”所以老板们必定不会跟老师一个思考维度。

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屁股。如果老师还没有坐到高位上,可以先努力试着理解一下,越早能拥有领导的脑袋,那么离坐到领导位置上就不远了。当然,很多老师就喜欢教书,对升职没兴趣,那至少也不要去做那个让领导觉得,这个人narrow-minded,只能看到自己的事,看不到更大的局面,跟他交流非常吃力,因为narrow-minded人是察觉不到自己narrow-minded的。一旦形成这种印象,就会被看低。

套用一句IB mission里的话:other people, with their differences, can also be right. 资方想的与老师们不同,但他们也可能是有道理的。

一线教师质疑国际学校“一切向钱看”,岂不知“办学=产品”

结语

那么,再回到我所提的问题,到底为什么已经踏入复杂社会的成年人还幻想能有一个“纯净”的乌托邦式的玻璃球,能让自己躲起来?到底为什么一直熟读Open-minded大纲的老师们,会被资方评价为Narrow-minded呢?

我想这跟象牙塔式的大学教育有关。教育类专业不断教育老师要做一个善良、不慕富贵、乐于钻研学术、恪守本分工作的“纯净”的螺丝钉,为学生和教育事业奉献。可踏上职场后,社会却又责怪老师不通世故、清高自负、看问题幼稚片面,还喜欢道德绑架。然后通过责骂、屏蔽、失业,在一次次与更高维度人的激烈摩擦中,逐渐认识到,原来之前自己在大学里学的,教师培训时大纲里写的与现实差异巨大。打开视野,换位思考,方能顺利前行。

作者 | ABB讲教育界的故事:曾在沪粤多家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目前主要在国内外学校的收购出售、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

图源 | Pexels

互动

你认为一线教师是否有必要更全面的了解学校的经营管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