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高校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原则与路径

admin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永恒主题。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遵循坚持思想引领和文化涵育有机统一、坚持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有机统一、坚持主题鲜明和融入日常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和注重实效有机统一的原则。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新的起点,贯通融入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文化建设、制度机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时代新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永恒主题。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其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为高校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规定了方向任务。高校要以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为新的起点,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把法律规定转化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实际行动和生动实践。

全面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是高校的崇高使命和历史担当

大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群体,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全面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崇高使命和历史担当。

这是凸显政治本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新时代以来,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顶层设计,作出全面部署,突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阐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本质特征,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阐明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时代要求和实践要求,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在高校广泛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教育师生的有力举措和有效途径,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的生动体现与鲜活实践。

这是厚植鲜亮底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国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其爱国情怀。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总体向上向好,但复杂的时代环境和多元思想文化冲击也带来了一些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例如,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民族感情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失,尤其是在以网络空间为主要代表的舆论场域,部分大学生存在情绪化、非理性和极端化的爱国主义感情,不利于其健康人格和理想信念的塑造。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最有朝气活力、最具可塑性的大学生群体作为重点,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必修课和核心课题,紧紧抓住“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全面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这是展现教育亮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法普及实施的重要举措。法立于上,教弘于下。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力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普法、守法、护法和实施的重要步骤和关键举措。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交融荟萃之地,其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对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爱国是一种理性追求,需要讲“原则”、谈“规则”、明“界限”。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为庄严的法律义务,理性面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法治话语、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表达爱国主义情感、践行爱国主义行为。高校通过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举措,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推动其理性爱国、依法爱国,将高校打造成为践行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高地,能够引领带动整个社会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常态化,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营造文明有序的爱国主义社会风气,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法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遵循“四个有机统一”的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系统工程。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全面把握爱国主义教育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遵循“四个有机统一”的原则,切实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坚持思想引领和文化涵育有机统一。注重开展思想引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从来离不开思想引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能够保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政治方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也是振奋民族精神、巩固国家观念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铸魂工程,既需要思想引领提供理论深度,又需要文化涵育增加情感广度,从而全方位影响和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使他们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培根铸魂和启智润心的教育目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思想引领和文化涵育有机统一,就是要把党的创新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特别是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以文化滋养、涵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有机统一。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需要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引,正确的思想理论不能自发习得,必须依靠理论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运用透彻的理论鞭辟入里地讲清楚爱国道理,才能推动爱国主义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认知和价值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不断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如何,归根结底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将爱国认知、爱国情感和爱国意志“外化于行”,实现爱国主义“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有机统一,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深化理论诠释,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又强调实践育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体验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坚持主题鲜明和融入日常有机统一。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政治性较强的引导性教育,具有目标明确的特点。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鲜明主题”。只有坚持主题鲜明,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不跑题、不偏题,切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方向,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汇聚磅礴力量。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法也对学校如何“融入日常”作出明确规定,强调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各类主题活动”,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规范。主题鲜明关键在于高举旗帜、明确立场,融入日常关键在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内与外”“隐与显”的辩证转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主题鲜明和融入日常有机统一,就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既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挥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头脑,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又要根据学生聚集方式、思想行为特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柔性表达,发挥自然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典礼仪式等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坚持因地制宜和注重实效有机统一。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国情形势,一辈人民有一辈人民的历史使命和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方位,爱国主义教育凸显的主题、承载的内容以及使用的方法都不尽相同。因地制宜是注重实效的重要保障,注重实效是因地制宜的有力反馈。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原则,持续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上下功夫,进一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落地见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因地制宜和注重实效有机统一,要坚持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贯穿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工作中,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内涵,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去认识国家、了解国情。同时要善用新渠道、新方式、新话语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形式和内容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接地气、有人气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扎扎实实落地生效。

以爱国主义教育法为指引,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离不开知行合一、行成于思的方法论。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法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保障、引导和促进功能,以“四个贯通融入”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爱国主义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将高校打造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高地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贯通融入课堂教学,守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阵地。在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方式,也是开展爱国主义的主渠道,担当着夯实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的首要职责。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着力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全面推动爱国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是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要筑牢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突出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学目标,阐明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深刻的理论、丰富的历史实践说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融会贯通。学校每一门课程、每一类课堂都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明确任务,都要充分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意蕴和价值追求。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加大力度在相关学科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家国情怀构建特色化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建设爱国主义案例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和掌握历史文化、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及其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式手段。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善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教育方式创新,壮大网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舆论,运用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开发爱国主义教育沉浸式课程,使学生在具身化体验场景中激发情感,引发理性思考,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教育实效。

贯通融入实践育人,打造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平台。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实践育人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爱国理论向爱国行为转化的必要途径。爱国主义教育法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这正是从强调知行合一的角度,为走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之路提供了重要遵循。要体系化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策划,组织学生到基层一线、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实践锻炼,积极投身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发展成就观察、乡村振兴建设等火热实践中,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深入基层、认识国情、服务人民,在不断奉献中锻炼自我,在脚踏实地中锤炼品行。要建制化用好各类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最立体的历史教科书。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与各种教育基地的协同育人,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学习感受行业发展成就、科技发展成就、祖国发展成就、民生改善成就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组织建设集文献资料库、图文数据库、理论资源库于一体的“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平台资源。要常态化开展各类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担复兴大任  做时代新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将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政治任务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大课、实践大课,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贯通融入文化建设,筑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底蕴。文化具有人文润化和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之情,用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涵养爱国之心,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牢强国之志,将爱国主义文化嵌构至大学校园文化之中,将爱国主义精神整合至大学精神之内,形成厚重且极具感召力的精神文化体系并加以传承弘扬,培养深受中华文明滋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加强校园爱国主义文化景观建设。文化景观和文化基础设施是校园文化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育人载体,要建设集思想引领、文化支撑、价值承载等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景观和文化基础设施,通过“见人、见物、见细节”立体打造爱国主义校园文化育人场,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可见可感,强化共识共行。要深挖校史红色文化资源。要深挖以红色基因为代表的学校办学育人的光荣传统和文化财富,加大对校史校情研究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发掘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爱国主义人物和事件并进行宣传推广,把校史校情教育作为新生和新教工“入校第一课”。要推动数字赋能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资源建设,推动红色历史、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让红色资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为可“视”的精神与可“触”的信仰,让红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品牌。坚持宏大叙事与身边小事双向共鸣,在各层面选树师生爱国主义典型,以表彰大会、主题巡讲、座谈交流等现场互动形式进行宣传展示,引导青年学生感受身边人、身边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不同类型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汇,联合打造爱国主义文化特色活动,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育人共同体。通过文化建设形塑立德树人新格局、教师教学新形态、学生成长新场域,将文化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各方面、全过程。

贯通融入制度机制,夯实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练好“内功”,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又要借好“外力”,充分用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的支持保障措施,加强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沟通协调,不断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要健全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领导保障机制。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等领导保障作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格局。依据各职能部门和科研教学机构的主责主业,细化制定符合教育对象需求、情感发展规律的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对各项任务进行逐一分解,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落细落实。要健全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校内协同机制。健全“大思政”工作格局,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举措,构建理论武装、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文化建设相互浸润“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要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各类主体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效应,健全和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要健全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校地协同机制。校外场馆基地和各类优秀文化资源载体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广阔平台。高校要加强校地协同,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文化资源,运用“大思政课”、联学共建等方式拓展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场域和教育场景,打造文化共创、资源共享、活动共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平台,大力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同时,要发挥“家—校—社—政”协同育人作用,推动形成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凝聚多方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合力。

【作者包丽颖: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原载2024年第10期《中国高等教育》)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