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弦歌从失败中学习

admin

偶然看到鲁迅《不应该那么写》一文,其中写到学习大作家的作品,如果只看到“应该怎样写”,大多不易领悟,学习者“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他进一步引用惠列赛耶夫《果戈理研究》中的话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要加些渲染,使形象更显豁些。’”

不由得想起多年前做科研合作项目时与国外科学家谈到类似话题。起因是我在聊天时说起我最喜欢的系列纪录片《法医调查员》,该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毫无头绪的疑难杂案,其中不乏智商超群的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犯罪过程,但仍然会在明察秋毫的法医面前无可遁形。看过的人都会赞叹科学技术的神奇和警探缜密的推理能力,然而席间却有一名科学家不以为然:他认为这部纪录片只拍了成功的案例,还不知有多少失败的案例没有展现在大家面前。我的第一反应是,纪录片当然要拍成功的案例,那些一直破不了的案子拍了有谁会看?紧接着又联想到当前的课题——那些发表的论文哪一篇不是阐述自己的新发现和新观点,一篇记录了屡战屡败经历的论文难道能够发表吗?那名科学家证实了我的想法:“不能,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任何失败都不是毫无意义的,它们为通向成功排除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把这些失败的经历发表出来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尝试。”

这番话让我陷入了深思。上面两个例子虽不尽相同,但都是同一个道理——从不成熟和失败中学到的往往比正面的学习获益更多。

协调科研合作时接触到许多科学家,看到有些人在进行同一方向的研究,也误入过同一条歧途。当时我就在想,如果他们在分享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能分享失败的教训,应该能够大大节省人力物力提高科研攻关的效率吧?

立刻有人反驳:科研是存在竞争的。其实,我讲的是成功后再分享失败的教训,虽然这个难题已经被攻克了,但攻关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该领域甚至其他相关领域都有借鉴意义。至于人文科学领域就更不应该有这么多禁忌——一旦发表,有了版权,将之前不成熟的思路公之于众,于人有益,于己无害,何乐而不为?

现在有句时髦的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对比带来的伤害至多是丢了一些颜面。如果只是自己暗暗比较,那么丢脸也只有自己知道,而与之俱来的则是大大的好处。没有对比就不知道有差距,更不知道差距在哪里。一对一的对比,胜者固然足以自豪,负者也不只是得到伤害——如果聪明,二者都能从对方看出“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的经验和教训。

不止一次看到“我的老师”之类命题作文中对老师逐字逐句批改文章的描写,作者对此表达了无比的感激之情,可见这种教学方式多么令人受益。可在现实中,一名教师至少要面对几十名学生,逐字逐句批改谈何容易?最好存在那种能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的教材或辅助工具。据说,现在已经有软件可以批改作文,指出不足的同时还能提出改进建议,不知道这类软件是否也会通过错误来学习,是否能够自行通过“反面教材”来指导用户?无论如何,软件所学习的原始大数据是来自人类的,需要人类提供更多基于对比和“反面教材”的素材。因此,应该鼓励作家、艺术家提供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鼓励科学家分享自己的失败尝试,这样才能帮助学习者多使用对比的方法学习,从“不应该那么做”中体会到“应该这么做”。

这不正是“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含义吗?

(作者系北京明远教育书院理事)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9日第16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