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李志民:基础教育的目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admin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有优秀的高等教育。 如果继续把基础教育定位在“选拔”大学新生的目标上,必然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今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有优秀的高等教育。 如果继续把基础教育定位在“选拔”大学新生的目标上,必然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今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李志民:基础教育的目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权威专家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

基础教育的功能是把一个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所必需的教育过程。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将要生存与发展,基础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只有这样,国民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我们的社会与经济才能可以持续发展,每一个人也就可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自身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公民能够具有最低限度的知识和能力,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社会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基础教育的内涵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在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会说话或能表达加上“有力气”基本上就达到了那个时代的生存要求;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有力气可以生存,没有技术技能就难以发展;现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要有知识,更需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否则就难以发展,难以实现自身价值。

基础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部适龄国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第二,基础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以及评估等,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

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要体现基础教育中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因而,政府要创造条件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所有适龄儿童能够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让每个家庭都具有基本的选择权利。而且,这种权利不能是依靠个人的行为或其他资源,通过“交换”而获得,它必须是通过政府的行为来实现的。这种权利的实现是保证每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其积极性的重要前提。相反,如果人们得不到这种应有的权利,必然影响社会的公平。

展开全文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有优秀的高等教育。但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那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也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不负责任。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大学的“宽进”基本实现,“严出”难以落实,但从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永远是大多数。如果继续把基础教育定位在“选拔”大学新生的目标上,必然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今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国大陆的基础教育,是指幼儿、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狭义上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上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目前国家还没有普及这一阶段的教育,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好。

李志民:基础教育的目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教育是党之大计,是国之大计。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校要担负主体责任,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校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学校要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熏陶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要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敬老师创造发挥,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要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社会各单位特别是宣传、文化、科技、体育机构要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提高提供条件。

不当“减负”将严重影响国民素养提高

文:李志民

为中小学生“减负”是最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各地的探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社会上争议也比较大。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只有精准减负,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不当减负将严重影响国民素养提高。

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前提:学习是不是负担?学习是人的本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学生学习本来就应该刻苦,把学习作为负担是不准确的。因为知识和方法不会自动跳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必须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学生首先要学好课堂知识,因为学校安排的课程是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对某年龄段的某类学生具有针对性。我们可以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学生不参加考试就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检查学习效果; 不考试就难以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对多数没有自制力的学生来讲,没有考试的压力就会减少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国民素养是靠知识支撑的,深层次的美与丑需要知识判断,善与恶的区分需要知识甄别。困难的解决要靠知识感悟,和谐的社会需要知识人群。幸福的人生要靠知识铺路,高尚的心灵需要知识启迪。

李志民:基础教育的目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其次,我们要形成共识:如何精准减负?前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明确表示了“减负”概念:什么叫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在这个以内的,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传授知识,但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人生各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各个年龄段学习什么知识效率高,知识的循序渐进规律、因材施教等确实需要认真研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授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学会融会贯通,是学校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学生和家长真正的负担并不是课堂内的学业,而是五花八门的课外辅导班。由于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内的升学考试,而义务教育阶段内的“好”学校又要让学生提供各种能力证书作为入学选拔的条件,相伴产生了以提高对应各种能力证书的培训班。这种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如果不是孩子的真正爱好,实际上成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成为家长的精力、精神和经济负担。这才是真正应该减掉的。

一是不当减负往往造成家长的时间和精力增负。有的地方减负要求学校不留书面作业、不能排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老师的能动性。老师只能出题后,让家长打印,让家长陪伴完成。为此,家长无形中增加了不少的精力负担。当然有些地方的教委及时制止了这种行为,但也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很多老师便不愿意如此“负责任”地布置作业了。

二是不当减负往往造成家长的精神增负。由于不能布置书面作业,有的老师不得不用APP等平台布置作业。家长不得不去相应的APP平台注册,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隐私信息的泄露,家长随后不得不应对没完没了的各种垃圾电话,极大增加了家中的精神负担。

三是不当减负往往造成家长的经济增负。校内无作业,自然校外补。参加校外的培训班已成为很多家长解决他们焦虑的捷径。因为优质学校是稀缺资源,当你的孩子减负了,不代表其他孩子也减负,为了能挤进门槛,只能花钱上培训班,而学生的学习压力其实没有减少,而家长的经济负担又增加了很多。

短时间内,减作业、降考试难度、压缩学习时间,可能会有“效果”,但长期会反弹。正如舆论评论的,家长不是对老师有意见,而是对家庭教育与校内教育的“错位”有意见,对教师的专业教育活动向家长转移,对家庭教育职责的无限放大有意见。

所以,不能减责、不能减质,求知欲不是负担,正常的竞争不是负担。作为教育方,学校应该设计好课时、课程和课堂的合理安排,让每一堂课都得到更优化的价值发挥。家长要创造条件,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能力,给孩子以更好地学习环境。作为工商部门等监管方,相关部门需合理地管理培训机构的无序竞争,而不是一刀切地盲目地取缔。

教育的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文|李志民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某大教育家说教育是为了人,教育活动要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但是,仔细想一想,人类的所有活动不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吗,这句话好像没说,这样的教育家不要也罢。有人说教育是为了个人幸福,这话说对了一部分,接受教育是为了个人生活层次的提高。个人幸福的依托是国家的稳定发展,追求个人幸福也要依法守规,还要提倡良好的道德风尚,不能为了追求个人幸福而影响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某经济学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幸福,还解释了幸福就是个人欲望的满足。并称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满足个人无限膨胀的欲望,所以追求幸福只有两个字“掠夺”。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方法,在“掠夺”资源的过程中占据优势。但我认为,教育不是为了一部分人在“掠夺”资源中占据优势,而是培养更多的人有“创造”资源的能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教育要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千方百计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受教育越多的人对社会富裕和发展的责任就应该越大。

整体上讲,教育的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对全人类来讲,教育承担的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国家来讲,政府花钱办教育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对于个人来讲,受教育是为了今后生活地更幸福,包括物质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幸福。处于不同物质财富阶段的人追求是不同的,对教育的理解和受教育的目的也会不同。某个教育专家对教育的表述对某部分人正确,对另外的人可能就不全面,可谓是夏虫语冰,不可同日而语。教育不是培养人去掠夺资源,教育要培养人利用知识和技能去“开发”更多的资源,满足人们不同的欲望。

没有信仰的人可能欲望无穷,有信仰的人会自我控制欲望;科技停滞的时候资源是有限的,科技发展的时候资源的使用效率会大大提高,科技突破的时候会发现或发明新的资源。当教育使多数人有了创造精神,只要你相信世界上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定律,人类的大脑想像力无限,创造力无限,地球上的资源和能量也就会无限,不断满足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来源:子民好好说

(作者:李志民,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