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密云区实施“八个提升行动”,迈进课程改革年

admin

日前,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现代教育报社联合北京市密云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组织的“现教沙龙”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举行。活动邀请密云区多名中小学校长分享全区实施的以“八个提升行动”迈进“课程改革年”的经验做法。密云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张文亮、密云区教委副主任吴明奎、现代教育报社副总编辑郝彬等出席沙龙活动。

密云区实施“八个提升行动”,迈进课程改革年

密云区实施“八个提升行动”,迈进课程改革年

“八个提升行动”引领密云教育

高质量发展

密云区实施“八个提升行动”,迈进课程改革年

展开全文

张文亮(密云区委教育工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承上启下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年,全力奋战的“高质量发展年”。密云区教育两委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市、区部署要求,瞄准教育强国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等关键核心问题,全面对标教育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对标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冷静思考如何聚焦国家、首都和密云战略需要,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以“四大体系”(强化政治引领体系、完善五育融合体系、深化质量提升体系、优化支持服务体系)和“八个行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力提升、新时代好少年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提升)建设为抓手,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系统性跃升。

同时,密云区教育两委构建“大党建”思维,擦亮学校党员和骨干教师“先锋名片”,带动年级组、学科组、教研组、备课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党建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效路径,统筹推进党建、德育、课程与教学、教研支撑、数字化赋能等重点领域改革,让学生从会做题转向会做事,让教师从会教课转向能育人,让课堂从满堂灌转向做中学。此外,密云区教育两委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问题、认领问题、解决问题、回访问题,切实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的履职清单、成效清单。

在此基础上,密云区教育两委抓住当代学生需求的“根儿”,备出课堂育人的“魂儿”,讲出教师引领学生兴趣的“神儿”,制定符合学校历史传统、现实需求、师生切身利益的战略目标,为学校长远发展赋能蓄力,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推动教育教学变革作出实效、作出特色,真正实现基于学生、体现学生、服务学生的教学模式。

“八个提升行动”

助力课程改革落地

密云区实施“八个提升行动”,迈进课程改革年

吴明奎(密云区教委副主任)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北京市教委2023年课改总结会上关于“课程建设年”的要求,以及密云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在首届“云教论坛”暨中小学教育教学展示月活动总结会中提出的推进密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区教委制定了《密云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改革提升行动方案》《密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行动方案》等八个提升行动方案。

密云区各中小学把这“八个提升行动”方案作为创新推动教育教学变革、深入落实“双减”“双新”精神、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细化落实措施,加强工作指导。同时,各中小学也以“八个提升行动”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教育强国基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新质生产关系,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扎实推进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外,区教委在全区范围内建设“八个提升行动”实验校,各校依据实际至少选择一个提升行动进行申报。对于实验校,密云区教委将搭建展示平台,收集各校关于“八个提升行动”的研究成果,形成成果集,在下一届“云教论坛”上开展交流展示活动,整体推进区域育人水平不断提高。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依托“六大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密云区实施“八个提升行动”,迈进课程改革年

孙凤有(密云区第六中学校长)

密云区第六中学以“科技系列课程”“初高衔接课程”为突破口,依托科研院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集团化办学优势,将学校科技教育需求与国家高端科技资源转化相结合,围绕学生的六大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引导学生在进行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二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涉及生物、化学、农业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理解,以便更好地完成项目。

三是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在推进科研项目的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科学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以此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为未来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四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科研项目需要学生团队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实现共同的目标。

五是培养学生开放与交流的精神。学生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学习他人研究精神和研究品质,学会理解、尊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

六是培学生养对科学的热忱和好奇心。热忱和好奇心是推动科研工作的重要动力,学校鼓励学生对科学保持持续的热情与好奇心,助推他们在探索未知的旅程中不断前进。

向上滑动阅览

为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回教育干教育。结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依据密云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部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密云区第六中学以“科技系列课程”“初高衔接课程”为突破口,依托研究院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集团化办学优势,将学校科技教育需求与国家高端科技资源转化相结合,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打造特色科学领域课程,通过动手实践、成果汇报和答辩等形式,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运用于科研实践之中,以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灵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二、培养目标

1.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3.提升实验操作技能

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培养开放与交流的精神

6.培养对科学的热忱和好奇心

三、培养方式

1.Team Learning——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指一个单位的集体性学习,它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便于单位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科创营课程采用初高衔接、不同学段衔接等分组形式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小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且每位成员有各自明确的任务,在团队中,学生需要学会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达到共同的目标,促进学生同伴间的引领、辐射、带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2.Output-Based Learning——输出式学习

输出式学习强调:学习是一个通过输出、重组、炼制意义,最终实现公共知识私有化的过程。输出的本质是重组,重组的本质是提炼意义,因此,科创营课程采用体验输出、文字输出、语言输出、展示输出等方式,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3.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在真实的情境、问题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创新、团队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全程参与“头脑风暴—梳理疑问—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最终结论”的全过程。再者,项目学习涉及到多个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完成项目。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培训课程

1.基础课程:学校通过对课程的深化和整合,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在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上改善和丰富课程,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2.初高衔课程:借助于北京四中、密云二中、首师附密云中学的教师资源,开发初稿衔接课程,拓展训练学科思维,探索尝试贯通式培养。

3.科创营课程:学校聘请中科院专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或项目式的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融入更加前沿和多样化的活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组建各类学习共同体或项目团队,建立合作和交流机制,拓展科学视野,培养合作精神,提升创新素养。

4.校外拓展课程:借助市区资源,提供课程学习机会。学校带领学生走进科技馆、博物馆、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等地,了解科技前沿与进展、参观智能化技术、参与大学的科技活动、参加北京四中的学习等活动,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过程。学校希望通过这样培训,能够培养出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对科学充满热情的优秀青年人才。老师们相信,这些人才将在未来的科研领域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科技强国的建设作重要的贡献。

实施“三大举措”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密云区实施“八个提升行动”,迈进课程改革年

蔡瑞山(密云区第一小学校长)

密云区第一小学努力让学生在六年的校园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一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变革,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学校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学生思维进阶,建立了高校研究生进校开展课后服务辅导机制,通过课程教学、开展活动、人际沟通等形式拓展学生知识、见识和思维视野,为提升高阶思维打好基础。

二是着眼于创新课程建设,做好优势智能和特长培育。学校构建通识类课程(国家课程为主)体系,重点抓思维进阶;构建选修类课程体系,重点突显学生真实的优势智能和特长;构建体验类课程体系,重点丰富学生知识视野和思维视野。学校制定《密云一小拔尖创新学生培养评价办法》,建立拔尖创新学生成长档案,通过档案分析进行客观、全面评价,从而进行追踪指导。

三是关注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学校关注思维谦逊、思维勇气、思维的换位思考、思维坚毅、思维正直、对推理的信心、思维自主七大思维习惯对创新人格的影响,坚持“宽柔养育”教育理念,积极搭建平台,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

向上滑动阅览

党的二十大提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学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密云教委适时跟进,出台了《密云区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方案》,为各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密云区第一小学立足思维课堂,抓好高阶思维和创新人格培养;着眼于创新课程建设,做好优势智能和特长培育,面向全体,让他们在筑牢基础中求得创新和发展。

一、立足思维课堂,抓好高阶思维培养

(一)推进课堂教学变革,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密云一小近些年来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构建了互动互赏互促的课堂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在语言交流、成果展示、实践探索的互动中提升思维水平,关注学生在借鉴生成的基础上、学会站在他人肩膀上发展思维。

各个阶段都把自主学习能力、高阶思维品质、广博思维视野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根基。确立了五级思维进阶体系,由低到高分别是重复性思维、理解性思维、变式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重复性思维主要通过识记、重复等达到记忆,理解思维通过模仿、类比等达到学懂,变式思维通过借鉴、生成达到学会,关联性思维通过关联联系、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达到融会贯通,创造性思维则通过形成观点、规划设计达到问题解决。

课堂教学中就是以发展思维为目标,一层一层培养学生思维自主、提升学生思维等级、拓展思维视野。

(二)拓展学生视野,不断延展学生思维广度

学生视野包括知识视野、见识视野、思维视野,这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密云一小建立了高校研究生进校开展课程教学机制,每周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密云地方税务局,每周共派出18个博士、硕士研究生进校讲学。通过课程教学、开展活动、人际沟通等形式拓展学生三方面视野,为提升高阶思维打好基础。

二、着眼于创新课程建设,做好优势智能和特长培育

(一)依托六大课程建设,打通创新发展路径

区教委明确构建三层六类课程体系,推进拔尖创新学生培养,密云一小重点在四类课程上整体规划和设计。

构建通识类课程(国家课程为主)体系重点抓思维进阶。思维进阶就是按着重复性思维、理解性思维、变式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由低到高不断提升思维质量。各个学科课程均落实这一思想,持续开展研究。

构建选修类课程体系重点突显学生的真实的优势智能和特长。一小的选修类课程包括科技、艺术、体育、学科拓展等几十个,重点有管乐、金帆书院、合唱、网球、木艺、国学、数学思维等。无论哪个选修项目,都要对学生做好客观评价。既考虑学生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在从事选修项目活动中,为达到最优而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和独特的实践做法。

构建体验类课程体系,重点丰富学生知识视野、见识视野和思维视野。主要活动包括社会大课堂活动、学生外出参观活动、外出劳动实践活动、外出参加的赛事活动等。

同时,计划构建研究类课程体系,重点以学校生态课程(了解密云生态、研究密云生态、建设密云生态、保护密云生态)、“社会性科学议题”、名著和诗词赏析、三年级数学智慧的研究为抓手,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素养,目前初步完成规划和设计。

(二)找准优势智能和特长,开展创造性训练

创新,不等于熟练的技术或技能,其核心是“创造”。钢琴弹得再动听,可能只是技能熟练,是复制、模仿他人,未必具有优势智能;如果曲调是自己原创,即使声音有些刺耳,但是有了创新的元素,有可能这就是潜质。因而找准优势智能或特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密云区第一小学为此多次召开专项教研组会,坚持以学生为“根”,挖掘那些思维高度自主,在数学、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生态六个领域,有突出异常行为表现、有别于常人思维,具有独特思考力的学生,从而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引导,目前基本完成了推荐、论证工作。基于《密云区教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精神,学校正计划起草《密云一小拔尖创新学生培养评价办法》,建立拔尖创新学生成长档案,记录成长足迹,以学期为单位通过档案分析进行客观、全面评价,从而进行追踪指导。

三、关注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学生后天储备的知识、形成的品格、养成的习惯、思维的方式、拓展的视野以及学校供给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思想、教育活动等等,都是决定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因素。

(一)关注思维习惯对创新人格的影响

学校提出了7大思维习惯,即思维谦逊、思维勇气、思维的换位思考、思维坚毅、思维正直、对推理的信心、思维自主,这些构成了思维的公正性。公正思维习惯的培养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思维谦逊主要抓尊重、倾听;思维勇气主要抓自信心;思维坚毅主要抓持续的思考动力;思维自主主要从“变式性”思维抓起,防止出现思维依赖;思维正直主要从思维的批判性(审视和质疑)抓起,强调发言有依据,不主观;思维的换位思考主要抓思维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态度、价值、品格等;对推理的信心主要是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学校抓课堂7大思维习惯,目的是抓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探求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二)关注自主学习氛围对创新人格的影响

学校提出“宽柔养育”的育人观念,要求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成长空间,保证学生能够自由、浪漫生活,消除心理压力。努力建设居敬穷理、慧敏好学的校风,让学校充满创新、核心的气息。

同时搭建平台,广泛开展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如每年都要依托“四节”开展创新性嘉年华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情感。如“六一”期间,曾开展基于技术与工程相统一的“修建水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统筹设计,包括材料的选择、工程的预算、修建的程序、水盆的设计等等;再如“三国人物我来评”教育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咨询他人、自主设计思维导图等,极大激发了好奇心,学会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总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巨大工程,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实践,密云一小将以《密云区教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深化研究和推进工作。

课堂教学改革

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能动学习课堂新生态

密云区实施“八个提升行动”,迈进课程改革年

兰春艳(密云区第二中学校长)

密云区第二中学基于发展现状,开展课堂变革改进计划,形成以生为本、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

一是理清课堂生态基本概念。学校的能动学习课堂生态是指学习生态,它包括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以此构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新课堂生态。

二是确定课堂生态实施路径。学校将行动理论模型与“问题驱动,课题引领”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成立研究核心团队,借力专家资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实施探索→问题解决→反思改进螺旋式提升。

三是课题推进行动改进。学校通过课堂观察,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三阶段”,实现能动学习课堂生态。

第一阶段启动“课堂教学大面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发生”区级课题研究,引导课堂教学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形成了目标、结构、情境、问题、活动、价值课堂教学操作技术。第二阶段通过课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形成从知识、方法、活动、评价、素材五个维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第三阶段学校借助市级课题,解决由“教”向“学”的转变,最终确定能动学习课堂的“五维度四环节”。“五维度”为学习者维度、教授者维度、知识维度、数字素养维度及评价维度。“四环节”为基于“学习即自我发问”,确定第一环节“自主阅读与发现”;基于“学习即与他人对话”,确定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与研讨”;基于“学习源自个体炼制”,确定第三环节“自省学习与建构”;基于“学习即知识的调用”,确定第四环节“能动实践与创新”。

随着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学校真的让学生活动起来、教师研究起来、课堂生动起来,师生能动起来。

向上滑动阅览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精神。学校紧紧围绕《密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提升行动方案》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变革,构建规范有序、优质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形成以生为本、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

因此基于学校发展需要,制定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生态引擎学校高质量发展”改进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改进行动。

一、理清课堂生态基本概念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为此,学校在课堂生态整体设计、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理念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研究。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课堂生态是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者之间进行交流与联系的重要结构。教师应该构建一种积极、和谐、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探索、合作学习,形成一种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而“能动学习”是课堂生态一个有效载体,我们所谈的能动学习课堂生态是指学习生态,它包括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如学习的环境、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方式和过程等,课改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新课堂生态。

二、构建能动学习课堂生态

(一)实施背景

1.立足“政策导向”的教育改革形式发展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从不同层面强调了“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的课改要求。

2.基于“发展现状”的学校高质量发展需求

我校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问题,一是学生层次多,迫切需要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二是“四新”背景下,迫切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必须主动改变;三是存在“知识本位”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存在障碍;四是存在“课时本位”的教学,单元目标无法实现,学习难度增大;五是存在“教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二)整体规划

通过大量的听评课、调研等活动,依据课堂现状研究,学校逐步形成了问题-课题-研究-实践-改进的行动模型。学校课堂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2019基础夯实阶段。2016年启动了《课堂教学大面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发生》区级课题研究,主要解决课堂教学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形成了六条课堂教学操作技术。

(1)目标,把认识学科对象的基本规律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2)结构,设计合理的讲述结构,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境,用现象与事实说话

(4)问题,用问题牵引

(5)活动,用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6)价值,有方法论与价值观的提升

第二阶段2019年-2021年理念更新阶段。借助2019年“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在“生本思想”和“教师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创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发展和学科能力的提升的教学设计模式,提出了六条大单元教学备课模型:

(1)梳理单元知识内容

(2)明确单元核心知识(必备知识)

(3)提炼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4)建构认识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凝练学科观念、学科思想与方法(关键能力)

(6)确立核心素养导向性课程目标

第三阶段2022至今: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生态引擎学校高质量发展。在“四新”落实以及“提质增效”的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开启了《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动学习课堂探索与实践》市级课题。此阶段重点是由“教”向“学”的研究转变,基于学习者角度“学习就是自我发问”,确定“自主阅读与发现”为能动学习课堂第一环节;基于知识形成过程“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确定“合作探究与研讨”为第二环节;基于学习源自个体炼制知识体系的过程以及元认知理论,确定“自省学习与建构”为第三环节;基于基于学习即与环境对质、学习是知识的调用,,确定“能动实践与创新”为第四环节,核心主要解决“教师怎么教”和“教会学生怎么学”。

(三)实践探索

在整体规划和校园行基础上,我们重点做了五项内容的探索与实践。

1.确立“能动学习课堂”基本思路。

践行学校的“分析、规划、行动、反思”的行动理论模型与“问题驱动,主题深化,课题引领”的问题研究方法相结合,解决学校发展问题。

2.明确“能动学习课堂”实施路径。

成立研究核心团队,借力专家资源,通过专家指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实施探索→问题解决→反思改进→聚焦新问题→探索提升→问题解决……螺旋式提升,不断完善“能动学习课堂”模型,提炼出“能动学习课堂”生态的具体实践智慧。

3.优化“能动学习课堂”基本模型。

在自主阅读与发现、合作探究与研讨、自省学习与建构和能动实践与创新四环节基础上,通过各学科“能动学习课堂”子课题和教师“能动学习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形成了五维度“能动学习课堂”完善模型,第一知识维度:解构旧知识——建构新知识——内化成模型。第二学习方式维“自主阅读与发现,合作探究与研讨,自省学习与建构,能动实践与创新”;第三教学方式维度:“基于支架式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发现与提出问题,基于科学探究过程,创设真实性情境、驱动性问题、结构性活动,基于元认知策略,指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结果及价值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合抽象,基于学科能力框架构建熟悉或陌生的复杂的新任务让学生实践与创新”第四数字素养维度:“课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多重情感感知储能,课中运用技术促进与学生与他人对峙形成观点获能,应用技术促进学生实践体验用能阶段,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认知,实现思维与能力提升达能阶段,课后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我再认知,形成潜能发展区潜能阶段。”第三调动内驱力:课前的调动、课中的主动、课后的行动。第五评价维度:全程评价、全面评价包括自评、他评和互评。

4.建立“能动学习课堂”保障机制。

(1)文化引领,使命自觉。坚持止于至善为办学理念,以“创建‘优质+特色’学校、建设‘专业+卓越’师资、培育‘厚德+卓越’学生”为发展目标;坚持遵循常理、落实常规、抓好常态、积累常型、问题改进、持续跟进为基本工作思路。实现使命自觉,自觉觉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顺势而为。

(2)内部研究,共同提升。一是组建核心团队,落实主体责任。二是构建管理机制,分层推进实施。三是建立“例中学”大教研模式。四是精准任务分解,实现目标可测。

(3)外力推动,明确方向。依托高端备课项目、联研项目、海密合作项目赋能教师。借助专家力量,做好方向引领,深化教育理念,实践答疑解惑,不断提升师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