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厚积薄发,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admin

2024年6月24日,人民大会堂,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鞠杨代表团队,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荣誉证书。

“深部岩体结构及应力场透明解析技术”,获奖项目名称短短16个字,蕴藏着鞠杨和团队近20年的不懈耕耘努力,其背后更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沉稳有力、厚积薄发的科技力量。

用“透视力”守护深部能源开采安全

经过多年的开采,我国浅部能源资源开采逐渐枯竭,要将能源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必须将能源开采向深部推进。而岩体工程灾害是制约深部能源安全高效开发的核心难题,岩体“看不见,摸不着”,严重制约了智能化及无人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面对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对“深部岩体结构及应力场透明解析技术”的研究就此展开。

鞠杨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与岩层深处的未知能量进行着艰难的博弈。他们经常周五一下讲台,就直奔矿区下矿井,不顾井下的高温、低氧、噪音,专注着考察、分析、判,为了获取一组关键参数而连续24小时不升井也是常事,然后在周一又带着满满的数据回到课堂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厚积薄发,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鞠杨(中)和团队成员一起在工程现场实地考察。学校供图

项目团队精心打磨着“透视力”这把利剑,厚重的岩体在他们眼中日益变得透明:国际首台套真三轴扰动荷载下岩石原位CT成像实验系统面世,突破了岩石复杂结构演化精细识别和准确刻画的难题;岩石三维应力场透明解析方法与装置面世,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获取扰动荷载下岩石内部三维应力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岩石应力场透明解析方法和装置从无到有的突破。

这是深部能源开发中的颠覆性技术,应用于国家能源集团神东保德煤矿,实现了瓦斯靶向抽采与灾害精准治理,推动了瓦斯治理理念由“经验化”向“科学化”转变。应用于胜利油田,指导和优化了储层压裂设计方案,提高了油藏采收率。相关成果应用于川藏铁路、城市地铁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民生工程,更多的拓展应用还在研发中。

孕育“硬核”科研成果

矿大(北京)的另一硬核科技力——“修复力”,守护着西部矿区的绿水青山。

针对我国西部煤矿区煤炭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矿安全开采地质保障与生态修复团队,在该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的带领下,一头扎进矿区,经过长期的监测、研究,发现煤炭开采对上覆岩层造成的裂隙同耕种过程中的松土作用动力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团队采用积极主动的物探监测技术,系统研究了矿山开采对上覆岩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水资源保护利用为前提,提出西部煤矿区生态修复多种模式。团队在新疆、内蒙古、陕北和宁夏等西部煤矿区开展了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形成10余处生态修复长期示范基地,累计修复面积10多万亩。相互制约的黑色与绿色,转化成为相互促进。

团队于2023年被评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除“煤矿生态修复”方向外,还围绕“煤矿安全开采地质保障”,以及矿—城融合的“城市道路与地下空间安全探测”方向开展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坚强的“保障力”,来自该团队成员二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和坚守,来自投身光明事业的赤子之心。

在矿大(北京),有两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能源与矿业学院周宏伟、王家臣教授负责的“采矿工程教师团队”,在复杂条件矿产资源开采、厚煤层开采与岩层控制、深部资源绿色智能开采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突破了核心技术难题,为保障国家能源与资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开采力”爆棚。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王凯教授负责的“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突破矿山安全、城市安全等领域重大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技术瓶颈负责或参与国务院重特大煤矿事故调查、救灾及专家会诊参与7项国家或行业规划编写,制(修)定国家及行业标准8项,“救援力”满满。

2019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奖7项,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此外,2019—2023年,学校还获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433项。2019—2023年,全校到款科研经费累计19.42亿元。2023年到账科研经费超过4.95亿元,其中横向经费3.47亿元,同比去年全年增长 40%,纵向经费1.47亿元,人均科研经费70.45万元,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学校以校为第一单位发表SC1、SSC论文1196篇,同比2022年增长5.1%,其中,Q1区论文同比去年增长18.37%。11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6位学者入选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37位学者入选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来自矿大(北京)的各种“硬核”科技成果,为保障国家矿业开发安全默默贡献着力量。

立体融合新生力量蓄势待发

矿大(北京)有两个校区,学院路丁11号,沙河高教园区南二街9号,是老师们最为熟悉的两个地址。他们孜孜不倦地往返两点之间,牵起一条20余公里的线,产生的能量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在国之北疆,立足鄂尔多斯,服务内蒙古,面向全国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瞄准国家能源发展重大需求,围绕智慧矿山、绿色矿山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在大江东去处,学校与南京六合区政府共建“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院”,为南京市打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产业集聚区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跨越南北半球,学校2023年获批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澳大利亚等中外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组建,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重大战略需求,推动能源低碳绿色革命。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中国联通、中煤科工共建的“地下空间5G技术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与广西华锡集团共建的“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都碰撞出耀眼夺目的火花。

行业协会,强联合。与北京市科委和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共建“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研究中心”,与安科院共建“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矿大(北京)创新综合体实力初显。

学校紧紧围绕服务教育强国、能源强国建设,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建设“科技矿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已建设52个品牌化“科技矿场”,聘请213位校外专家担任导师,升级本科生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全过程指导。这是一个创新实践的“练兵场”,001号创新项目“基于外骨骼式动作采集器与人形仿生机械手臂遥操控系统”已经创业落地,项目负责人、2016级本科生易港于2020年创立钛虎机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与华为、国家电网、大疆等行业龙头企业和高等院校进行深度合作。未来,“科技矿场”将成为行业特色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示范标杆,培养和造就一批能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科技矿场”明亮的实验室里,一个个年轻的背影忙碌着,在师长们的有力托举下,稚嫩的雏鹰羽翼渐丰,蓄势待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李澈 通讯员 刘澍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