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回味生命中的那坨姜,在泸州宁愿不喝酒,也不能不吃姜

admin

回味生命中的那坨姜,在泸州宁愿不喝酒,也不能不吃姜

江阳沽酒客按:每个人都一段独有的味道记忆,作为土生土长的泸州人,沽酒客的记忆就是泸州的“姜”,本文正是对家乡的“生姜”味道的记忆描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收藏。本文也是江阳沽酒客泸州历史公开课系列之乡镇调研的系列文章之一(牛滩)

记得泸州前些年某企业曾经深情演绎过一段“生命中的那坛酒”,当然泸州酒城,酒文化独具匠心,岁月历练,彰显出它非凡的气质和人文底蕴,其价值可谓是液体黄金。但是对于不喝酒的我来说,这一坛酒喝下去怕会要了我的命。若是今天沽酒客是一个了无牵挂的人,醉死倒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李白不就是醉死的嘛。所以虽然我叫沽酒客,却对酒无法畅饮,更谈不上开怀了。

毕竟要有诗仙的才华谈何容易,不过是芸芸众生里一个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普通人。虽然李白这个酒鬼大爷说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显然沽酒客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也成不了圣贤,更不能留下名字。

回味生命中的那坨姜,在泸州宁愿不喝酒,也不能不吃姜

我并不是讨厌酒,但是我的身体讨厌。我没办法用大脑指挥我的肠胃去接纳它们,反而大脑必须跟肠胃妥协。这大概在某种时候是一种遗憾。特别是一个自称酒城儿女的人,不喝酒,少了一些豪气,当然也少了许多吹牛皮不负责的勇气。也好,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清醒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拒绝一些,自然失去一些,但是总有其他让你得到,在这方面老天还是有他的平仄的。

展开全文

在四川这个地方,你可以选择的嗜好太多。泸州本是四川南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当然这是我们自己认为,也许并没有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或者官方首肯,也没有得到其他区域的人们赞许。这个很正常,好汉不提当年勇,今天的情况自己要有数。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总会有更好的结果呈现。

回味生命中的那坨姜,在泸州宁愿不喝酒,也不能不吃姜

直到今天,泸州能谈的历史,还是局部自嗨的状态,因为见证这些谈资的遗迹,多数已经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牺牲”。有人一声叹息,有人骂骂咧咧,也有人觉得没有了就没有了,与我何干。人类的历史上,消失的东西太多了,恒河沙数你计较不过来。

所以你大可不必理会他人的眼光,该干的事情你就去干,想说的话也尽量说,觉得不错的东西就把它写出来,不见得要求谁来附和,但是万一有人也如你一样喜欢呢?

所以我生命中不会出现一坛子酒,却有那么一坨姜。

虽然我并不刻意皈依任何宗教,还是要庆幸一点,在佛家八戒里的三荤五厌,没有把“姜”给纳入进去,尽管它有着自己辛辣的脾气。

回味生命中的那坨姜,在泸州宁愿不喝酒,也不能不吃姜

四川人喜好辛辣,有一个说法是盆地气候,湿热颇重,四川人的体制内的湿气难除,单单靠自身运动出汗也不能够,必须通过食用一些辛辣的食物,来弥补这种不足。虽然至今得到的科学结论,辣椒并不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传统食物,被大面积种植食用也就是明朝开始,清朝盛行,几百年的光阴而已,反而“姜”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时期。神农尝百草,没有吃到辣椒,却吃到了所谓的“生姜”。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有种说法,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回味生命中的那坨姜,在泸州宁愿不喝酒,也不能不吃姜

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期绝对算是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劳。《论语》记载孔子说过:“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顿都不多吃。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

有了圣人的垫底,其实“姜”的起点和地位是蛮高的。从历史考证来看,姜的普遍食用开始于春秋时期。历史也是相当的悠久。

而每一个地域的姜又有它不同的特质, 本草学界一般认为古今药姜的植物基原相同。古代主流的本草对此没有任何异议,如今各地虽有多种形态差异的栽培品种的姜,但从植物学科属的角度看,也都属于同一种植物。考古发掘也发现有汉代及汉之前姜的实物,如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望山二号楚墓,外观类似今普通小姜,也未见有学者异议。(注:东汉郑玄注《仪礼》,云古人在死者下葬前一天晚上在棺材中放入泽兰和廉姜(高良姜)“皆取其香而御湿”。)

回味生命中的那坨姜,在泸州宁愿不喝酒,也不能不吃姜

不过中国姜科植物品种众多,自古以来南方各地就有多种姜科植物被利用,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植物资源调查表明,已知云南彝族利用的姜就有21种;而就传统产地而言,蜀姜无疑出名最早,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云蜀人“尚滋味、好辛香”,可见川菜的基本风格自古以来基本一致。

在明末辣椒传入中国以前,蜀人烹调中使用的香辛料应是川椒、姜、食茱萸、芥之类,其中生姜的应用最广,陶弘景就说:“今人啖诸辛辣物,惟此最恒”。辣椒传入中国后,直到清末,辣椒在蜀地广植,生姜“辣王”的地位才发生变化。

可是即便如此,让四川人无姜也是不科学的。沽酒客的家乡,生姜不仅仅是配菜的重要佐料,也是一道可以单独上桌并且长期食用的菜肴。

当然泸州人食用生姜和老姜还是有区别的。今天我们只论生姜。

早餐泸州人如今吃面是比较多的,但是如果哪一家早餐面店的“跳水泡菜”不错,也能吸引不少顾客。这里少不了泡姜。泸州老一辈里有一句谚语叫: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早上吃姜有益,晚上吃姜有害)。

回味生命中的那坨姜,在泸州宁愿不喝酒,也不能不吃姜

这句话并不是泸州人发明的,它是一句古谚语,在中国不少地方都有流传,生姜味辛性温,含有挥发油,姜辣素,树脂及淀粉等。姜能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胃,促进消化,还有抗菌作用。早上吃一点姜,对健康有利。但晚上吃,因为姜本来属热,会让人上火,劳命伤身,所以不宜吃。

生姜,它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使消化的功能;生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所以它既有利亦有弊,民间也因此留下了“上床萝卜下床姜”一说,说明姜可吃,但不可多吃。特别是秋天,最好别吃,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看来,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回味生命中的那坨姜,在泸州宁愿不喝酒,也不能不吃姜

泸州人做菜爱用“泡姜”,不敢说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私房泡菜坛子,但是也逃不过十之八九了。这种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是泸州“生姜”需求极好的保证。

在过去,沽酒客曾经听说泸州的泸县牛滩镇,生姜比较有名。当然同属于这片土壤的位置,相信泸州很多农村出的也不错。

有趣的是,沽酒客翻阅泸州地方县志发现,如清朝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州志》记载“四月种姜,9月取姜”,1935年,《泸县志》记载“牛滩之姜,为县中特产”。三年前,也就是2017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牛滩生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牛滩生姜,一跃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过这个事情,恐怕很多泸州人并不知道,也许是太低调,又或者泸州人对生姜选择太了解了,反而没有什么突出的,总之,是不是标志产品不要紧,泸州人一样会大量购买食用。

回味生命中的那坨姜,在泸州宁愿不喝酒,也不能不吃姜

牛滩生姜外皮光滑,呈现乳白色至淡黄色,嫩茎芽尖有3——5个鳞片,嫩芽粉红色,比较粗壮,姜块呈佛手状形态。这些年沽酒客并没有留心父亲购买的是不是这个,但是买回来做泡菜用的生姜,确实基本如此,模样俊俏,很有食欲。

一坨姜,它不见得很贵,也不难获取,更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也并不会列入高端食材,然而大多数泸州老百姓离不开它,它可以开胃,也可以成为泸州家常菜的点睛之笔,又能通过泡菜坛长久储存,不骄不躁(虽然它本质里有热燥的东西)的这种态度,也是蔬菜里面少有的了。

所以在泸州,沽酒客宁愿不喝酒,也不能不吃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