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渭南文坛 | 徐杏花:手工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杨五印象

admin

渭南文坛 | 徐杏花:手工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杨五印象

“我村是塬上的长江三角洲,地肥、水美,手工豆腐好得很。”说这话的人叫杨五。

杨五,学名杨焕房,临渭区阳郭镇北杨村人,渭南第三高级中学——阳郭中学八一级六班学生,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手工豆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北杨村又名“滩子杨”,地处秦岭北麓、南塬之上。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沟壑溪流、山青水秀,有六百多年的村史,也有六百多年的豆腐史,是远近闻名的“豆腐窝”。北杨村的手工豆腐保持了传统手工豆腐的全套制作工艺和食风,与其他地方相比,豆腐颜色白细嫩,口味佳,营养高,以“嫩、白、筋”三绝而著称。清代中后期,豆腐世家的豆腐坊盛名远扬。民国时期,北杨村做豆腐的户占总农户的40%。后来,豆腐专业户开始走出去,在人口密集的城区驻扎制作并经营豆腐,远及甘肃、宁夏、新疆、河南等省地。最高峰时,北杨村做豆腐的户占总农户的80%。

杨五家有祖传手工豆腐的手艺。1911年,祖父开始学艺。1931年,父亲开始学习豆腐手艺。随后,父亲参军到湖北某部队成了一名军医。几年后,父亲从部队返乡,继续以做豆腐为生计。见过世面的父亲没有架子,白天遵照古方制作豆腐,傍晚时分,免费给乡邻看病。有月亮的夜晚,父亲还会陪看完病的人拉家常。这时候,有人会悄悄地塞给小杨五几个用手帕包裹的核桃。第二天,解了馋的小杨五会高高兴兴地帮父亲干些杂活,比如提马灯照明。如此一来既陪伴了父亲,又把做豆腐的兴趣洒在了心里。父亲乐善好施,在村里人缘好。杨家盖房子,亲朋好友会大方地送来许多点心(水晶饼)和白酒。父亲的爱心和为人是杨五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1979年,杨五考上渭南第三高级中学——阳郭中学,就读于八一级六班。该学校是“一代师表”安均之先生于1948年创办的。在渭南教育界,阳郭中学严明的校风、良好的学风享誉美名。好学上进的学生娃杨五以校歌中“象中同学志气鸿,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奋斗把功用,为母校争光荣。一、二、三、四”为目标,如饥似渴地在这里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努力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1981年高考,杨五作为应届生进入预考。当时进入预考是不容易的,全班四十多个应届生,仅有七人入围预考。可见杨五当时的学习成绩是优异的。八十年代高考被称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招生比例少,很多怀揣梦想的学子被挤下独木桥,与大学梦失之交臂。杨五也不例外。高考失利,但阳郭中学矢志不移、努力奋斗的精神却影响了杨五一辈子。

条条大路通罗马,闻着豆腐香味长大的杨五放弃补习,和父亲并肩扛起了传承杨家祖传豆腐制作的担子。

展开全文

“做豆腐,槛个猪,供娃上学念个书。”这个蕴含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民谣朴素而实在,在村里流传久远。八十年代,商品经济不发达,在农村,农家人用豆子作豆腐、用豆渣作饲料喂猪,然后用卖豆腐和卖猪换来的钱供娃上学。杨五加入了这个队伍。

“水里生,水里长,水里求财把家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北杨村的地下水是优质豆腐必备的材料,杨五牢记祖传的古方和这里的水密不可分。

“水里生,水里长,离了秤盘短半两” “上了滩子杨的坡,戳了滩子杨的豆腐窝”。滩子杨的豆腐出了名,从开始做豆腐,厚道的杨五立志做一个“不欺、不哄、不瞒”的手艺人。

九十年代,交通不发达,天刚亮,他起身骑自行车去老城给部队食堂送豆腐。从村里到老城,路程较远,他栉风沐雨常年坚持。杨五豆腐浓郁的豆香、筋道的口感、安全的品质赢得了部队食堂的信任,也引来周围居民的购买。豆腐的销量上去了,但杨五从来没想过靠走捷径挣钱,比如使用劣质的黄豆、黑豆或者在秤盘上动手脚。

杨五骑自行车卖过豆腐,骑摩托车卖过豆腐。在这条路上,他创新前行。

“豆腐窝”里长大孩子,对豆腐感情深。2014年夏,杨五畅琢磨着为祖传的手工豆腐干些事情。站在村口,他凝望连绵起伏的秦岭感慨起来,他怀念和父亲作豆腐的时光,怀念80%农户作豆腐的岁月。如果能传承发展保护祖先留下来的豆腐手艺,那多好啊!说干就干,他创新经营模式,以手工豆腐为核心,在家里投资了一个融美食、观光为一体的农家乐,吸引人们来吃豆腐、品美食、赏美景。北杨村虽然偏僻,但有水草丰美的风景,有纯朴善良的民风,有祖先精益求精的古方,有自强不息的后人,他相信未来的手工豆腐会有发展。

杨五和家人开始了经营豆腐的日子。“一块豆腐都不能马虎、一个顾客都不敢忽悠、一个环节都不能敷衍”“真诚做人,诚信做事”,杨五手工豆腐凭借好口碑成了渭南南塬网红打卡地。

豆腐生意做起来了,杨五有个梦想,希望大家一起奋斗、一起致富。他想把村里做豆腐的人家组织起来,加快开发手工豆腐制作。他从原材料入手,想法设法,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村人优良的豆子,降低大家的制作成本。自己家里使用沼气后,他积极推广。建议给村外建设养猪场,村民可以用豆渣喂猪,用猪的粪便制作沼气,用沼气渣给土地作肥料,如此循环,一举几得。然而,这两件事都没有如愿。

尽管如此,杨五还是愿意帮助父老乡亲。农家乐开张后,他优先雇佣了村里几个贫困户。

农家乐是杨五扩大手工豆腐产业知名度的远见之举。现在,如果要去塬上吃手工豆腐,在百度地图上输入“杨五豆腐”五个字,导航就会把你带到杨五家。氤氲豆香味的小院朴素简约,然而,客厅悬挂的“腾飞”“雅气和辉”墨宝却显得与众不同。

风雨兼程的道路上,杨五带领家人迈向“腾飞”的未来。2015年申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2015年5月20日,杨五从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取回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回味申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杨五感触颇多。2015年初,杨五又喜又愁。喜的是“豆腐窝”北杨村的手工豆腐持续走好,愁的是村里做豆腐的农户持续减少。爱说爱笑的杨五话少了,吃不好、睡不香,他担心古方失传。他清楚,手工豆腐制作凝结了祖辈的智慧和心血,它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崇尚“诚实守信”的饮食文化。一天,他抚摸着“白、嫩、筋”的豆腐,抿紧嘴唇,立志为杨五手工豆腐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他想让北杨村的豆腐古方世代流传传承、永不消失。一边收集整理资料,一边精心作好豆腐。豆腐的品质是申遗成功的关键。祖传工艺,讲究精益求精,心气平和,沉稳实诚。四十多年来,杨五作出来的豆腐脑如绸缎,似锦帛,口感滑嫩纯正,营养丰富,回味无穷。成品豆腐色白,细嫩,味佳。不管别人如何用科技改变制作工艺,杨五始终恪守古方做豆腐。原料只选渭河两岸、黄河岸边、南岭蓝田一带的黄豆;泡豆时间的长短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磨浆”做到颗粒粗细均匀;瓷缸内“杀泡”环节,保证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绿色安全是杨五豆腐的秉性;熬浆环节,保证用柴草铁锅熬制“豆腐胚”,保证三滚熬浆。柴草的火温无可代替,铁锅的味道无可代替,三滚的香味无可代替,这是杨五豆腐的三大法宝。

杨五在传承手工豆腐制作的创业中稳步发展。

非遗项目每年要接受权威单位的质量检验,手工豆腐制作技艺参加陕西省质监局的年检,年年达标顺利通过。

2016年,注册滩子扬商标成功。2021年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豆腐制作技艺”传习基地成立。2022年,杨五加速进军城里市场。在老城固定摊位的基础上,又租赁仓程路菜市场一间门面销售手工豆腐。

仓程路菜市场有四排店铺,杨五手工豆腐在中间一排最西边,位置较偏。每天早上,杨五从家里带来三五筐新鲜豆腐,不到十点就销售一空。有的客户担心买不到,打电话提前预订;有的客户要给外地带豆腐,主动先预付订金;有的大客户需要大量的豆腐,杨五卖完后还要赶回家准备第二天的。大荔虾馆是今年找上门的新客户,每三天来取四十斤豆腐。缘于认可杨五手工豆腐的过硬品质,大荔虾馆锁定了杨五手工豆腐。“别把生意理解为挣钱,生意应是分享,把好东西分享给有需要或者有缘之人,仅取合理的服务费。”“做一单生意,交一个朋友。”杨五说这是他的经商之道。每次结账时,杨五总是取整舍零,取舍之间流露着替人着想的善良。门店的顾客买豆腐,他也不收零头。有个生活困难的张婶经常来门店买豆腐,除了舍零头,杨五有时还送豆腐给老人家。一年下来,杨五让利大小客户不少利润。生意往来,和善使杨五收获了很多信得过的朋友。渭南老牌饭店东江情、小满茶饭常年食用杨五豆腐。

有人建议杨五把豆腐作坊搬到城里来做,杨五摇头说“我村里水好,其他地方做不出来。”杨五高中毕业时就认准了手工豆腐。屈指一数,四十多年过去了,豆腐是他的命根子,他说几天不作豆心里就空落落的。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亦然坚守自己的选择,坚守家乡这块地方。

杨五一儿三女,均学业有成。几年前,怀揣梦想的儿子杨柯楠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豆腐技艺的制作、研习和传承,如今他也是传承人。

杨五守住了手工豆腐制作技艺,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个事,足矣。

渭南文坛 | 徐杏花:手工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杨五印象

作者简介

徐杏花,渭南市作协副秘书长,渭南高新区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文化艺术报》《渭南日报》及网络电子平台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