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注册 注册登录"/ 平台注册

绝配:潮汕杂咸与食糜

admin

食糜是潮汕人普遍的饮食习俗

糜是潮汕人最普通也是最普遍的主食。旧时潮汕人一日三餐食糜。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再一日三餐食糜,但两餐、一餐还是相当普遍的,特别是早餐。在潮汕酒楼廷席,糜也成为重要角色之一。时常会有人在廷席行将结束时,会吆喝服务员“来碗糜”。

绝配:潮汕杂咸与食糜

潮汕糜按其材料分,大致有三大类,一是白糜。即用大米煮成、不加其他材料的糜;二是香糜。即糜中加入肉、虾等材料,一般按加入什么作料就称什么糜,如水鸡糜、猪肉糜、甜糜;三是番薯糜。就是在番薯与米煮成的糜,旧时主要流行潮阳、普宁等地,往往是早上煮、食,晚上再食。其它的还有菜糜、番瓜糜、菜脯糜等等。

潮汕糜按其时间,可有早糜与夜糜之分。早糜是主食。旧时潮汕姿娘,主要是家庭主妇的母亲,或身体还不错的阿嬷,她们往往每天一大清早就起床煮一锅糜,以便家人起床吃后做工课。夜糜则是点心。在家庭,有人夜间肚困,食碗糜以充饥;在外口,有人喜欢在街边夜肆聚友食碗糜,充饥又压虚火。

绝配:潮汕杂咸与食糜

潮汕糜按其稠稀情况,可有粳(哥恩8)糜与较(胶3)糜或淖(音尺)糜之分。粳糜就是比较稠一点的糜。粳糜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煮糜时,米多水少;二是糜煮熟后歇有一些时间,被“举”(凝结的意思)了。淖糜的产生,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米少水多;二是糜刚刚煮熟,未“举”。

展开全文

潮汕糜按其冷热情况,可有烧糜(即热糜)与凊糜之分。烧糜就是刚刚煮熟的糜,凊糜就是歇了较长时间的糜,特别是隔段的糜。隔段的糜一般不能再吃了,否则伤肠胃。旧时潮汕乡村生活有所改善后,一些家庭将吃不完的凊糜,往往拿给猪、鸡、狗等家内养的动物吃。由是有了潮汕有俗语“凊糜唔食老狗个”。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这项工作是你的,必须抓早抓紧,逃避不了。实际上就是告诫人们,做人做事要有责任感。

同一锅糜可以烧成稀糜和干饭两味。方法是用糇:在米粒刚熟时,用饭梨将部分饭粒捞起,沥去米汤,这叫做糇饭。又有煮成很糜烂的淖糜和刚熟即起锅的求(戈尤3)糜。

从前潮汕民间有一个故事,说是某乡村有一户农民,生了四个孩子,大的是禾埠仔,以下是三个走仔(女孩子)。这家人重男轻女,家境也比较困难,因而煮糜时,经常糇饭给禾埠仔食,剩余的淖糜给三个走仔食。无想到的是,长大后,禾埠仔面黄肌瘦,病蔫蔫的,而三个走仔却是面色红润,身体康健,可以说是意想不到的事。实际上,糜的营养在粳(哥恩8)糜。三个走仔吃的是精华,禾埠仔吃的是糟粕。

食糜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少人认为糜就是粥,其实不然。珠三角地区的人们叫粥,称为食粥,但按照《礼·月令》所言,“仲秋行糜粥饮食”,可见糜、粥不是一回事,这主要是因为煮法不同。粥的煮法是:用已蒸熟的米饭(或已凉了)放到开水里面再煮,同时加进其他的作料,调味之后就是粥。糜不然。《礼记.释饮食》:“糜,煮米使之烂也。”这就是糜的煮法:即把淘好的米跟冷水按一定的比例配妥当了,一齐放到火上烧,水开后米粒就在水里翻滚,于是水里就有了米浆。米熟之后马上关火,以保持米粒的完整,也是保持米本身的成分和香气。

潮汕人至今保持着煮糜的古法,而且煮糜的米更有讲究了,以来自东北三省的大米最佳。因为其地日夜温差大,米粒密度大,煮成糜之后米粒能保持完整和一定的硬度。这样的糜有米汤,有米粒,可喝可嚼,满嘴是来自土地和阳光的味道。

食糜成为潮汕人一种传统的饮食习俗。“糜在潮汕美食里面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即使它清淡寡味”“糜是潮汕人心中的大神!是出门在外或风光或落魄的潮汕人的永远的唯一的乡愁”……种种美丽赞语,无不道出糜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

潮汕人因何形成食糜习俗

1、与潮汕地区的环境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中原汉族移民入潮,糜带着清香,一路南下,在潮汕地区这个一年只有热月和凊月两季特有的亚热带气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潮汕地区热月炎热潮湿,当然很适合吃糜炎热则易因出汗而干渴,糜有汤可以挡之;潮湿使人易致风寒,糜之热气可以逼之。而凊月时,湿的寒冷适宜吃糜吗?那是一种贴心的温暖喔!在潮汕,春节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虽然气温平均不低于5摄氏度,其实也不低的,但是,因为空气中含有很多的水汽,所以即使是在室内,肌肤也会感觉到阵阵的寒意,更不用说室外了。这时候,一碗冒着热气的糜,食着美味的杂咸,远胜于吃干饭或者啃馒头,一切的洋快餐更是不在话下。

绝配:潮汕杂咸与食糜

潮汕人的糜,老少咸宜,不但能果腹,更是万能的存在。生病时,一碗白糜养胃气、生津液;想家时,一碗白糜缓解乡愁、抚慰人心;舟车劳顿后,寒冬酷暑里,饭桌上少不了这碗白糜;将山珍海味一番风卷残云后,依然想再来一碗白糜。那感觉,就像盖房子,大鱼大肉犹如钢筋,白糜就是水泥,结构架起得靠水泥来填充凝固,大餐之后也得有碗白糜下肚才觉得熨贴。感冒生病后,不能马上食油腻东西,要吃易于消化东西,因此,潮汕民间习惯食“退水糜”,就是糜煮的时间较平时久些,煮得有点像粥,但不加任何材料,只是白糜。

2、是潮汕人的明智选择,是潮汕人的规定动作

有道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进而及之,则是种瓜食瓜,种豆食豆。潮汕人之所以食糜,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种植水稻,生产大米,不是小麦,并非高粱。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是潮汕人的明智选择,也可以说,是对潮汕人的规定动作。

3、是潮汕人勤俭节约所致

历史上的潮汕,人多地少,以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占全国1%的人口,虽然潮汕人勤劳力作,“种田如绣花”,精耕细作,粮食却一直难以保证,以致不少人“荡到无,打起包裹过暹罗”,过番到海外谋生。清代的红头船贸易就是因为清朝为了解决闽粤两省的米荒,鼓励暹罗向中国出口米谷而兴起的。

旧时潮汕人有这样一句俗语:“会算不除插米换番薯。”这就道出其时潮汕米少的实际情况。因为缺粮食,所以只能省吃俭用,斤斤计较过日子。食糜用米相对少,乃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过日子的一种无奈选择。

4、出于养生的考虑

人类饮食主要经历了自然饮食与调剂饮食两个阶段,也即从果腹到享受两个阶段。在调剂饮食阶段,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补、食疗日益重视,养生保健食物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成为饮食文化。潮汕糜具有明显的养生功效。

元朝李果所辑的《食物本草》(注:实际是明代姚可成补辑并刊于明末)有这样的记载:“苏轼帖云,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也许正是吴复古等潮州先贤的提倡,既能果腹又能养生的白糜才在潮州大行其道,成为后辈潮人不可或缺的主食。正因为如此,潮汕人将食糜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而食糜必定配以杂咸。

张新民先生在其大作《潮菜天下》一书中,对潮汕人因何形成食糜习俗作如下阐述:以前曾经有人归咎为环境的原因,说潮汕气候炎热,流汗过多,需要食糜生津养胃,充饥解渴。然而,同处粤地的广府人和客家人却都以食干饭为主要,因此环境说难以成立。但缺粮说也同样缺乏依据,因为在清初之前,潮州素以“平原沃野”著称,每年有大量的余粮供应福建。郑成功当年曾多次都潮州用兵,其目的也是为了筹粮。这种分析是有一定道理,值得参考的。但必须肯定的是,潮汕人食糜习俗无疑是多种因素的结果。

潮汕人食糜喜欢配杂咸

1、食糜需物配

潮汕人食糜,少不了佐食的小菜,也即“物配”,当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咸菜、菜脯、贡菜、橄榄菜、卤蛋、黄豆、花生、麻叶、黑橄榄、钱螺鲑、蟟蛁、咸虾姑、咸鱼等等这些潮汕人至爱的杂咸。缺了杂咸,食糜就是美中不足,就显得乏味无,是谓“食鱼食肉着菜佮”“食饭食糜着咸配”。

绝配:潮汕杂咸与食糜

对于潮汕人来说,每当你端起一碗白糜,欲配小菜时,目光看向餐卓时,你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将筷举向杂咸。有文人这样描述杂咸在食糜习俗中的作用:各种各样的杂咸,恰到好处地、甚至强烈地衬托出了糜的清香,这就好像文学创作中衬托、反衬或者烘托的作用。即使这些杂咸里面有着著名的潮汕美食,像卤鹅、鱼饭(以至一切的海鲜)、各式小吃等等,这时也只能是糜的配角,只能起到陪衬的作用。糜在潮汕美食里面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即使它清淡寡味。

2、食糜配杂咸是节俭的有效方式

绝配:潮汕杂咸与食糜

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人们生产的产品大都用于自家消费,乡民的消费层次也较低下,商品经济严重欠发达;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落后,效率低,物质奇缺,老百姓普遍生活困难,只能用自家种植的蔬菜、水果以及捕捞的鱼虾、自抓的蚶蟹,腌制成杂咸作食糜物配,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节俭方式,一种非常重要的节俭途径。在那个时代,谁不愿意食白糜配大鱼大肉呢?可是,谁能吃得起大鱼大肉呢?

3、食糜配杂咸是绝配

杂咸开胃、杀嘴,是潮汕人的至爱,潮汕人食糜配杂咸,简直就是绝配。吃糜配杂咸,尤其是吃新米糜,美上加美,津津有味,你可吃多两碗;吃老米糜,如没有杂咸可配,你可能胃口全无,索然无味,吃少两碗,甚至吃不下。

对于食糜配杂咸,有文友如是描述:“主食是一碗白糜,但对吃在行的潮汕人却玩出了奢华花样。一碗潮汕白糜,配无数种杂咸,犹如帝王般,拥有后宫佳丽三千服侍,承载着潮汕饮食最经典的文化。”又有诗为证。

心浮气躁,没有胃口,

吃点什么好呢?

老中医告诉你,

白粥一碗,杂咸一碟!

没肉吃,

没关系;

没杂咸,

日子过不下去!

一个简字,

用来形容杂咸实在太合适不过。

清粥小菜,形式简单却内蕴悠长……

但是,制作过程,

却又极尽精细之能事。

煮一锅白粥,再从背包里拿出罐装的杂咸,便是一顿知足的饭菜。种类丰富的杂咸,让平淡无奇的白粥变得美味丰盛。潮汕游子带着“爱拼才会赢”的理想信念和一罐杂咸出洋过番,这所有的奋斗和拼搏,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衣锦还乡,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一碗白粥,一筷子杂咸,伴着亲人走过静好岁月,便是潮汕人朴素的生活追求,就像杂咸,虽然不是山珍海味,却陪伴潮汕人走过那些筚路蓝缕的岁月,是潮汕人心头的那点“甜”。

(陈友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神马生活百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